“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孙武的来去无踪已经是个难解之谜,直到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争论不休。而且,除了勉强能够自圆其说的猜想,依然没有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
不管是在《史记》当中,还是《吴越春秋》当中,除了那个吴宫演兵的故事,其余篇章中孙武的存在都是那样扑朔迷离。包括目前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是孙武参与指挥的“疲楚误楚”、“破楚入郢”,孙武的出现都是那样可有可无,总是在吴王阖闾、太宰伯嚭、伍子胥,这些名字集中出现时,才会偶尔穿插进孙武的名字。而除了《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这段描述:“(阖庐)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孙武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而即便是这句台词,《史记索隐》仍然解释说,“《左传》此年有子胥对耳,无孙武事也。”甚至于在“破楚入郢”过程中,有关史料留给孙武的笔墨还不如公子夫概多。
历史上的孙武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低调跟随于吴王帐前?这个留下了皇皇十三篇军事元典的神秘人物,到底是运筹帷幄的张良,还是军威赫赫的韩信?是雄韬伟略的姜尚,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孙武依旧是个谜,神龙见首不见尾。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孙武的存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当中,有一篇不见于目前通行版《孙子兵法》的《吴问》,记载了孙武与吴王的一段对话。当时正值春秋末年的政治转型期,各国新兴势力都在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笼络人心,加速实施“和平演变”。尤其齐国的“田氏崛起”和晋国的“六卿分晋”。吴王问孙武说:“晋国的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瓜分晋室,划地而治,各自为政,依将军看来,六家之中,谁先败亡?谁最后成功?”孙武回答说:“依臣看来,范氏、中行氏先灭亡。”吴王又问:“随后是哪家?”孙武回答说:“随后是智氏。”吴王再问:“然后呢?”孙武回答说:“然后灭亡的是韩、魏两家。赵氏如果不改变它的现行措施,晋国最终要为其所有。”吴王说:“你能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孙武说:“当然可以。范氏、中行氏的亩制,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赋税高达十分抽五。亩制小,官吏多,公家虽然富足,但这两家都是主子骄横,臣下奢侈,贪功好战,屡屡兴兵,所以说这两家先灭亡。在这方面智氏略好于他们,但同样也是主子骄横,臣下奢侈,贪功好战,屡屡兴兵,所以智氏会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而灭亡。韩氏、魏氏两家的亩制,以二百步为一亩。亩制大于上述三家,但也是主子骄横,臣下奢侈,贪功好战,屡屡兴兵,所以说这两家会在智氏之后灭亡。只有赵氏的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赋税极轻,设置官吏也少,公家虽然缺少资金,但是其主子臣下都能有所节制,足以使民人富足、国力强盛,所以我认为晋国最终要归于赵氏。”吴王听完之后顿开茅塞,说:“你讲得太好了,寡人明白了,想称王于天下,就得爱惜民力才行啊!”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孙武对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灭亡的断言非常准确,只是韩、赵、魏后来三分晋室,长期并存,并没有像孙武预言地那样由赵氏一家代晋,但这仍无法掩盖孙武见解的深邃。当然,也恰恰是这一预言的不完全准确,让我们更加相信这段记载不是后来的好事者逆推所得,能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其真实性。孙武的这段分析当中不乏形而上学的机械成分,但其主旨却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由此来看,孙武当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懂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
《史记·律书》说:“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对孙武的管理才能也是一个佐证。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摘星廓 - 人物文化知识互动点评网
转载请注明转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孙武》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