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的克里米亞到前陣子落幕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儘管國際社會對獨立公投的合法性有不同解讀,但今年無疑是歐洲獨立運動的高峰。蘇格蘭「官方」認可的獨立公投更有跨時代的指標意義,究竟能在歐洲激起多大的連鎖效應?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歐洲各國國內一直存有歧異,歐盟的出現雖然維持歐洲表面上的大一統,但不爭的事實是,歐洲的獨立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又歐洲各國的獨立運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哪些區域正在追求獨立呢?透過本系列,為讀者簡介正悄悄席捲歐洲的「獨立浪潮」。限於篇幅,本文刊出上集。
- 西班牙 - 加泰隆尼亞(Catalonia)
加泰隆尼亞是目前西班牙最繁榮的區域,貢獻了西班牙全境將近四分之一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從西元 1704 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起算,加泰隆尼亞和西班牙的歷史糾葛已經延續了三百年,尤其近年西班牙中央政府處理歐債危機不善、外加意圖擴權地方,讓加泰隆尼亞人民主張獨立的聲浪逐漸飆高。醞釀多年後,自治區領導人 Artur Mas 不顧西班牙馬德里中央政府的反對,執意在今年 11 月 9 號舉辦獨立公投。
在美國舉國紀念 911 之際,加泰隆尼亞人聚集在首府巴塞隆納紀念「國慶日」(National Day),追求獨立的社運組織 「加泰隆尼亞國民議會」(National Catalan Assembly ,簡稱 ANC)發起「V」運動,群眾紛紛在街頭排出一個個「V」,訴求選舉(vote)和勝利(victory),光是在這一天,參與遊行的人數估計就接近 200 萬,人潮塞滿了巴薩隆那市中心 Gran Via、 Avenida Diagonal 兩條主幹道,人龍延綿 11 公里,從空中俯瞰的話,一個紅黃色組成的巨型「V」閃耀著巴塞隆納,是歐洲史上規模最大的遊行之一。
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總人口才 750 萬,等於四分之一的群眾都參與了這場運動,不論公投結果如何,這場遊行都將載入歐洲史冊。
- 比利時 – 法蘭德斯(Flanders)
比利時恐怕是目前西歐國內政治最分歧的國家,做為德荷法緩衝國,複雜的地緣因素,讓比利時長久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比利時在行政區劃分上分為三個大區,弗拉芒大區(Flemish Region)、瓦隆大區(Walloon Region)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Brussels-Capital Region) ,法蘭德斯是比利時北部的一個歷史地名,大致就是弗拉芒大區的範圍,該區以操荷語的比利時人為主,人口約有 600 萬人。瓦隆大區則是比利時的傳統法語區, 人口則有 400 萬人之譜。針對比利時荷法兩區的情況,一般以佛萊明人(Flemings)稱呼比利時講荷語的群體,講法語的稱為瓦隆人 (Walloons)。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則是荷法混雜,但多數操法語,政治傾向也偏向法語政黨。
今年五月,比利時聯邦議會選舉結果揭曉,新弗拉芒聯盟黨(New Flemish Alliance) 贏得聯邦眾議院 33 個席次,依然是聯邦議會第一大黨,掌握了組閣主動權。新弗拉芒聯盟黨成員組成多來自比利時荷語區法蘭德斯,該黨的終極目標是讓法蘭德斯區脫離比利時獨立建國。
一般認為法蘭德斯追求獨立的原因除了文化歷史外,不外乎就是經濟,該區的經濟表現遠優於南方的法語區,對賦稅分配不公憤慨不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佛萊明人認為首都布魯塞爾是他們自古以來的家園,儘管布魯塞爾目前多是瓦隆人。
- 義大利 – 威尼托( Veneto)
威尼托是目前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個行政區,威尼斯是首都。今年三月,義大利威尼托行政區,舉辦了一場非官方授權的獨立公投,投票結果一面倒的支持威尼托獨立,投票人口中有 89% 贊成獨立,占了威尼托五百萬人口中的大多數。運河、船夫、卡布奇諾咖啡、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大概是全世界對威尼斯的第一印象,人人都聽過威尼斯,但對威尼托可能就相對陌生。在西元 1797 年拿破崙入侵以前,威尼托地區長期是威尼斯共和國(The Venetian Republic)的核心,靠著強大的海軍和貿易,支配著地中海。威尼斯共和國覆滅後,歷經了法國和奧地利的統治,在西元 1866 年被併入了義大利。
那威尼托人為什麼想獨立呢?第一是財政因素,威尼托一直是義大利各區中最富有、最工業化的區域,整年上繳義大利羅馬政府的稅收大約有 700 億歐元,但獲得的回饋卻不成比例。尤其在義大利飽受債務危機之際,威尼托地區要負擔的財政壓力(fiscal pressures) 已經飆升至歷史新高。第二是歷史因素,呈前面所提到的,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國一向是經濟、文化、貿易強權,威尼斯自古就有「La Serenissima」的稱號(意為最尊貴的),歷史的優越感也是推升威尼斯尋求獨立的原因之一。
- 丹麥 – 格陵蘭(Greenland)
大家聽到格陵蘭可能有個疑問是,格陵蘭到底在哪裡?
格陵蘭大部分在北極圈內,地理位置在冰島與加拿大之間,長年寒冷、人煙稀少,格陵蘭的陸地面積排在全球 12 位,是全世界最大的島嶼,但人口數僅僅只有 57,000 人。在 2008 年,格陵蘭舉辦了一項關於提高自治權的公投,在 39,000 張有效票中,75.5% 投下贊成票,格陵蘭從丹麥政府手中獲得更多的自治權,但國防、外交仍由丹麥所控制,目前算是處在一個過渡期階段。
儘管如此,格陵蘭因為經濟情況嚴峻,每年仍得接受丹麥政府約莫 6 億 5000 萬美元的預算補助,才能維持營運。不穩定的經濟還是格陵蘭邁向獨立最大的挑戰。近年的溫室效應給了格陵蘭機會,北極冰層漸漸融化後,讓格陵蘭政府可以探勘長年埋在冰層下的礦產資源,邁向實質經濟獨立,去年格陵蘭第一位女性領導人 Aleqa Hammond 也公開支持開發礦產的政策,只不過目前格陵蘭國內立法仍傾向限制礦產開發。
參考資料:
“1.8mn people, 11km line: Catalonians stage their biggest independence rally”,RT,2014/09/12
“89% of Veneto residents vote for independence from Rome”,RT,2014/03/23
“Mining no shortcut for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Greenland, report suggests”,Science Daily,2014/01/24
“Greenland independence from Denmark ‘unlikely‘”,news.com.au,2014/01/25
(本文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