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會笑,難過會哭,是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而看到有人受傷、處於危難,會伸出援手、積極作為,就不只是情緒,而是同理心。
你不免嘆道:「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怎麼這麼沒有同理心?」
其實,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父母與嬰兒從最初的互動開始,不斷刺激孩子去了解與關懷他們周遭的人事物以及生活的社區和世界,慢慢建立起來的。孩子必須用感官,而不只用理性去判斷憤怒和愉快的區別,也就是親自體嘗這些情緒發生在他身上的滋味。
真正有同理心的人,既能理解他人的言辭與想法,也能產生情緒共鳴。雖然他們能明白別人的感受,但相當節制,會留給別人喘息的空間,好讓別人能消化當下的心情。他們善於安撫別人,但不會插手干預、喧賓奪主,而能適切的給予溫暖和同情的觀照。事實上,不管好奇心、恆心毅力、邏輯思考力、同理心等能力,都是專家認定最重要的特質,是聰明才智無法匹敵的成功基石。然而這些能力都不是「天生就會」,而是源自生活經驗。
為了幫助家長發展孩子這些特質,《天下雜誌》於四月底出版《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提供簡單、活潑的教養守則,家長可透過愉悅的遊戲和談話方式,幫助子女發展這些重要特質,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以下特別摘錄本書第二章〈同理心〉,與讀者分享。
同理心是優秀子女的一大特質,也是最難培養的一項能力。雖說建立人際關係是所有孩子天生的需求,但他們需要大人的示範與鼓勵,才能萌生同理心。這是個複雜而漫長的認知及情緒發展過程,有賴父母從旁協助,只提醒子女善待他人,是不夠的。
關切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你了解他正受到某些情緒的干擾,他就明白自己不孤單,因為有你的支持。告訴他,他有理由覺得生氣或沒面子,每個人也都會有這些感受。慢慢的,他學會包容自己的情緒,將來才能體諒別人的心境。
觀察表情,誇張表達情緒
在孩子無法隨心所欲使用語言之前,你不妨教他觀察他在鏡子裡的表情,藉此培養他的同理心。當我們看到四個月大的小寶寶因為肚子痛而緊閉雙眼,都會本能的皺起眉頭表示同情;看到小寶寶高興踢著小胖腿時,也會跟著眉開眼笑。父母用誇張的表情和聲音,回應或模仿小嬰兒的情緒,能讓小嬰兒從別人身上看出自己的情緒狀態,並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為他知道有人了解他的感受。
一歲的孩子雖然聽不懂你安慰他的話,卻能從你說話的音調,猜出你同情他的處境。當你用憐惜的口吻喃喃說著:「噢,我知道你的小肚肚好痛喲。」或一邊撫摸他的頭髮,一邊輕柔的說:「小乖乖,你今天看起來不太開心耶。」他就能馬上察覺你很在乎他的情緒。當你真情流露的回應他的感受時,他也會有所反應,他的反應可能是伸手要你抱他,或小哭一會兒。這些交流方式能讓你們了解彼此的感受。
誇張的向一歲半的孩子表達你的感受,有助於排解孩子的情緒,例如:你和兒子在翻撿玩具箱時,他故意把你手上的玩具打掉,你不妨摸著屁股輕輕的呻吟兩下。
陪兩、三歲的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時,鼓勵他多表達一些情緒。如果他老愛扮成「好士兵」和「快樂熊」,就稍稍更改劇情,把某個士兵藏起來,或擋住士兵的去路,讓他或他假扮的那名士兵反抗你,或把你的玩具推開。
刻意不讓孩子接觸負面情緒,對他並沒有好處。如果他的士兵老愛耍脾氣或動粗,不停毆打對方腦袋,你可以適時的安插某個玩偶來包紮傷兵的傷口。只要在遊戲過程中多添加一些能表達正負面情緒的內容,就能幫助小孩探索自己的各種情緒。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如果在演戲過程中摻入負面情緒,也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有些孩子因為不肯面對衝突,而拒絕演「壞蛋」。有些孩子則願意擔任惡棍、怪物、暴君,去體會嫉妒、憤怒、爭寵的感覺。有些孩子可能非常擔心受到攻擊,於是就扮演強勢者,讓別人不敢對他們輕舉妄動。
上述情境都有助於孩子試探自己不敢面對的感受。父母用同理心來看待孩子的各種情緒,而不制止他們在演戲過程中表達負面情緒,便能幫助孩子接受這類情緒。
設想情境,說出感受
你也可以模擬實況,來幫助學前和學齡兒童了解自己的情緒,帶領他們設想會發生哪些情況,他們可能出現哪些感受。例如你可以問他們:「如果明天你們球隊輸了,你會不會難過?」「如果你又忘記繳錢,老師會不會生氣?」這類問題可幫助孩子事先揣摩他可能會想逃避的負面情緒。
大多數孩子一直要到八至十四歲左右,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不妨讓孩子假想兄弟姊妹或其他玩伴遇到某些情況,並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要批評他的想法。
晚餐過後,你和八歲女兒聊天。她興高采烈的提到她跟好友如何取笑一位新同學的跳繩姿勢。
你可以問她:「你認為你們取笑小梅時,她有什麼感覺?」(請不要用批評的口氣說:「你們怎麼可以欺負小梅呀。」)
你女兒大概會說:「噢,我覺得她不會放在心上的啦。」
「為什麼?」
「因為我們雖然笑她,但還是讓她跟我們一起跳繩啊。」
她說得理直氣壯,不過你希望她能體會小梅的心情,你可以再問:「那你覺得小梅喜歡跟你們玩,還是喜歡你們笑她呢?」
如果你女兒回答:「呃,我猜她不喜歡我們笑她,但又想跟我們玩,所以只好忍氣吞聲吧。」這就表示你已經幫助她跨越了一大步,懂得將心比心。當她知道譏笑別人可以為自己帶來短暫的快樂,卻不願這麼做的時候,就是發揮了同理心。
一名充滿同理心的八歲孩子看到電視上播出南亞海嘯倖存者的畫面時,肯定會感到不忍。這時如果大人鼓勵他想像自己和朋友努力逃命,或為村民尋找食物的情景,說不定能刺激他認真思索救助難民的方法。
大人也可以常跟青少年討論生活在飢荒國家或黑暗社會(隨意把人關進監獄、不准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民遭遇的處境,閱讀《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孤雛淚》(Oliver Twist)等文學名著,也可啟發青少年討論被社會遺棄的人面對的不公與偏見,使他們產生同理心。
同理心的發展永無止境,是個不斷開拓的過程,而父母可以幫助成長中的子女建立同理心。可行的方法是:陪嬰兒笑鬧,陪幼兒坐在地板上辦家家酒。當他興奮或焦慮時,試著問他為什麼。
在他上小學階段,鼓勵他認識各式各樣的小朋友,結交好朋友。當他有了反省思考能力後,應該徵詢他的意見,支持他的友誼,傾聽他的嗜好。
這些生活經驗都能提升同理心的品質,幫助子女成為優秀的下一代。
—
父母可以這樣做
1. 體諒子女的感受;得到父母體諒的孩子才會體諒別人。
2. 幫助子女了解和表達他們的感受,容許他們流露各種情緒。
3. 用臉部表情和說話口氣,明確表達你的感受,以幫助子女體會別人的感受。
4. 鼓勵子女比較自己跟別人的感覺,從中體會別人的感受。
5. 讓子女安心的體驗各種情緒狀態,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
Best Deals today in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