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你已有多久沒好好聽過一張唱片?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你已有多久沒好好聽過一張唱片?



definitely maybe
原來已沒多少人會一口氣聽完一張唱片。

最近與人閒聊才驚覺這回事。大概我除了聽流行曲,也聽soundtrack與classical,所以慣了整張一氣呵成聽完。只聽流行曲的人只怕沒這習慣,就抽取大碟裡最流行的幾首歌,放在playlist裡。

這有什麼問題?

首先,這關乎對創作者的尊重。一張唱片是不同創作者的共同結晶,可十首歌佔到推介的只有作曲、填詞名氣最大的那一兩個,於是紅的繼續當紅,另外一些要靠特別眷顧才受青睞(但其實能在大碟出現的創作人已算從業界脫穎而出)。說到底我是支持小眾的,於是好的普通的亦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同等機會。

其次,我不喜歡別人替我篩選這感覺。可惜我們大部分人早習慣他人替我們選擇,習慣相信媒體、電台、專業人士,總之告訴你哪些是最好的你便相信,然後潛意識接受,所以你發覺很多時起初不好聽的歌慢慢又變得耐聽。當然,他們推薦的主打歌都是真的較好的,你可能錯過不到百分之一。為這區區1%很多人已身體力行告訴你他們如何選擇。
但那值得花時間在未知上的喜悅真的可以量化嗎?一首好歌加一首自己發掘的好歌就只是兩首好歌?

這就引申到你如何看待感覺這回事。歌曲編排都是一項設計,同一堆歌在不同排序下便產生不同感覺,若果不連續、連side track也聽的話便失去體會這味道的機會。一首k歌正需要揉合不那麼k的歌去凸顯那商業計算下的精心佈局,同時可更感受到非k歌的小清新氣味,音樂的1+1並不只是2,你可以自我發掘喜歡的角度。我知,現在聽playlist的人習慣shuffle呢,還談什麼連貫感?概念大碟又是什麼?業界都不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了,不要浪費時間吧,我只想聽歌消磨三數分鐘而已,什麼都計較,你不累嗎…

互為因果,我只知道,有怎樣的受眾便有怎樣的風氣,形成怎樣的社會。於是唱片公司只花資源去一兩首主打歌;整個樂壇花資源在一兩個一定能賺的歌星身上。紅的繼續當紅,有錢的繼續有錢。最後是觀眾選擇少了,眼光狹隘了,形成惡情循環。

如何花時間在一件事身上,亦反映一個人的接受方式,從而映照出整個社會特質。我們不需要整體感覺,只要零碎的即興。一首切割的音樂、一些堆砌的標題文字、幾分鐘的新聞片段,我們每天消費了多少?除了大量無謂的資訊,你又真正得到什麼?

你已有多久沒好好聽過一張唱片?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