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總是順從著對方?日本心理師:不健康的愛情會用「小孩對大人」的方式相處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總是順從著對方?日本心理師:不健康的愛情會用「小孩對大人」的方式相處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發現,在成人之間,也有「小孩跟大人」的交際模式。潛藏的順從他人、討好別人的心理,其實都大大的影響著人際關係。

(責任編輯:王愉賀)

若是受到佔有欲強烈,且喜歡支配型的父母所養育,日後當孩子在面對他人時,就會不知不覺站在老是承受別人要求的一邊,而且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最後還會成為一種習慣。自己會主動去擔負起所有責任,而不是站在追究別人責任的立場。

這樣的人會想要努力去當一個「順從者」,甚至因為擔心自己沒有成為一個更配合別人、更討好他人需要的順從者,而感到不安。即使內心受到別人的支配,也會願意服從。

對於這種人的心理架構,我大致歸類於以下的模式。

在代號為A的大人心中,受到別人的支配、為了維持與對方的關係,而想要努力完成別人要求的這個部分,就稱為是「順從性A」。不過在此同時,像這樣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卻會感到不愉快的大人心中,仍然殘留著幼稚的性格,這個則稱為是「幼兒性A」。這些狀況同樣出現在代號為B的大人身上。其中一方的「順從性」,會跟另一方的「幼兒性」產生關聯。

此時,由於A本身也具有幼兒性,所以直接表現出來其實也沒關係,可是他卻選擇隱藏壓抑。也就是隨時都在畏懼對方,不斷地顧慮著別人。另一方面,雖然B本身應該覺得無所謂,但是A卻會拼命地想讓B覺得自己很好,並且為了想更加滿足B的要求,而自己感到焦慮。

如此的人際關係,對這位代號A的大人來說,是從小就已經習以為常的相處模式,所以,才會不知不覺中受到吸引,進而演變成這樣的關係。當然,順從性A跟順從性B,也有產生交流關係的時候。 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會因為彼此不斷地互相禮讓,導致雙方都徒然感到疲憊不已。不管相識相處多久,兩人都一直處在拘束矜持的狀態當中,只會不斷地顧忌著對方,不論何時,彼此都畏懼著彼此。

在這個互動關係中,兩個人都無法對於自我做確信。這兩個人的精神層面,都不過是具有思覺失調症傾向的順從性,或是幼兒性罷了。這些會隨著對象不同或環境的變化,而顯現出其中的一種,總而言之,這種人所展現的,都不是真實自我。

在此同時,如果這種情緒上不夠成熟的大人,跟自我已經獲得肯定的大人C相處的話,結果又會是如何呢?由於對方心中沒有殘留幼兒性,那麼具有順從性的人,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刺激。

如果從A的角度來看,並沒有獲得跟對方產生深刻關係的滿足感,彷彿像是孩子跟大人在玩耍般的感覺。

正因為如此,心理有問題的人才會出現一種傾向,就是無論如何,都只會跟同樣具有心理問題的人在一起。

也就是說在人際關係中,即使自己是處於卑微的一方,但幼兒性B對A存在著「他人中心性」,順從A對他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所以從A的角度來看,與其跟C相處,不如跟B在一起,才能確實感受到自己是被別人所需要、必要的。雖然,跟C相處並不會感到不愉快,可是沒辦法感覺到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必要性。跟B在一起雖然很不快樂,卻能感受到對方需要自己。 所以,有些人才會始終都依戀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以致於無法順利分開。「幼兒性」跟「順從性」就像是一個銅板的正反兩面。如果失去幼兒性,想藉由滿足對方欲求,來維持彼此關係的企圖,很自然的也會消失無蹤。

若是失去自我中心性,也就不會老是一直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 只要順從性跟幼兒性消失,「自我」就可以隨之獲得安定,由自己來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延伸閱讀:
「認真就輸了」這句話是真的!心理師:過度認真+壓抑反而得不到愛
不能撒嬌任性好委屈!心理師:一切的不快樂,都是為了要表現得像個大人
感情就是這樣默默產生裂痕的!日本心理師:無法好好相處是因為忽略對方隱藏的「依賴心」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由方舟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Chad Madden, CC licensed。)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來  VidaOrange 粉絲專頁   給我們按個讚吧 🙂
【VO 擴大徵才囉!】

如果你平常關注職人、寵物、親職、旅遊美食、占星、兩性、下廚、居家裝飾、健康、穿搭潮流、化妝保養,以及影劇議題,歡迎加入 VidaOrange <3

 我們目前在徵 「正職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喔!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VidaOrange 社群編輯(or 實習編輯):您的大名

想更了解>>  詳細職缺訊息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