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現代,回顧中國歷史,多個朝代也曾發生過金融危機。(圖/視覺中國CFP)
圖、文/大是文化提供
當我們以為紙幣通膨是現代才有的問題時,歷史卻說明從宋代紙幣誕生之初,就承擔著政府製造通膨、從中獲利的重任。由於北宋使用交子、鹽鈔、鹽引等多種信用工具,物價橫飛。
從真宗景德4年(西元1007年)到仁宗皇祐元年(西元1049年),40年間物價漲了5倍;到政和元年(西元1111年),漲了12倍。之後物價開始崩潰,紙幣貶值率達到幾十倍,最後政府不得不直接將部分紙幣批次作廢,使得持有這些紙幣的人們瞬間傾家蕩產。
由於南宋更加依賴紙幣,並透過偷偷加印來解決金融問題,結果出現更嚴重的貶值,原本一貫的紙幣竟只值銅錢50、60文,貶值大約20倍。更嚴重的狀況出現在金朝,金朝的紙幣展現「連續迭代」的能力。一種紙幣失敗,就立即用另一種紙幣頂上;新紙幣不行,再換一種更新的紙幣。使得整體的通貨膨脹率,即便保守估計也達到數千萬倍,跟國民政府時期比起來,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金朝的紙幣最初叫交鈔,出現於海陵王貞元2年(西元1154年),到貞祐2年(西元1214年)時,每貫紙幣只值一文銅錢,貶值1000倍。於是,政府禁止錢幣流通,並全部改為用鈔,這也造成市場混亂。隔年,政府決定改個名字,叫「貞祐寶券」,但依然無法提振人民的信心。兩年後(興定元年,西元1217年),隨著貞祐寶券成為垃圾票券,政府決定發行一種「貞祐通寶」來替代貞祐寶券,兩者的兌換比是1:1000,將鈔票貶值1000倍。
為了保證貨幣價格,政府規定4貫貞祐通寶與一兩銀子等值。但很快就因發行量過大,使得貞祐通寶也出現大幅度貶值,導致一兩銀子變成可以兌換800貫紙幣。再過4年(興定5年,西元1221年),政府再次發行新紙幣,稱為「興定寶泉」,與貞祐通寶的兌換比是1:400,規定每一兩銀子值2貫的興定寶泉。
隨後,興定寶泉又出現大貶值,政府只好再等兩年後(元光2年,西元1223年)再次發行「元光重寶」和「元光珍貨」。到天興2年(西元1233年)又發行「天興寶會」,此時距離滅亡已經咫尺之遙。到了金朝末年,由於財政失控、紙幣快速貶值、通膨嚴重,更無力抵抗社會和軍事危機。
之後的元朝、明朝也都有過惡性通膨,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現在。縱觀中國紙幣發展史,可謂是「紙幣猛於虎」也。只要政府壟斷發行紙幣的權力,不管人民如何防範都沒有辦法制止。當財政收支出現不平衡時,只要開啟印鈔機就可以解決問題,這種誘惑誰也無法抵擋。隨著20世紀各國都進入紙幣時代,原本屬於中國專利的通膨現象,也蔓延至全球。這時回到源頭去看一看,便會了解紙幣的緣由和發展,更有助於掌握未來世界的走向。
★本圖、文經大是文化授權,摘自《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一書
文章來源: 東森新聞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