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掉進宇宙黑洞裡的聲音,池田亮司 亞洲最大個展在北美館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掉進宇宙黑洞裡的聲音,池田亮司 亞洲最大個展在北美館



池田亮司個展 8 月 10 日(六)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一樓展區正式開幕,這是藝術家睽違十年在亞洲最全面性的大型個展,展品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還有數件為本次台灣展出特別打造的平面新作,展現出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的沉浸式宇宙時空圖景。

以日本職人的精神,駕馭科技藝術的龍頭

1966 年出生於日本的池田亮司,目前在巴黎和日本生活與工作。池田的音樂主要關注各種「原始」狀態下的聲音,例如正弦音和噪音,通常使用人類聽覺範圍邊緣的頻率。前衛的他,最擅長的就是創作混合聲響、影像的複雜設置,他的作品滿足了許多人對於數位科技的想法,以及對電子音樂癡迷的一票粉絲。池田亮司是少數同時以視覺及聲音創作聞名國際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路徑涉及數學、量子力學、哲學,混和聲響、音樂、影像、物理現象、數學概念等。

未曾受過藝術或音樂正規教育訓練的池田亮司,從小廣泛汲取各種類型的音樂,接著更嘗試剪輯、操作磁帶及音頻效果,玩起音樂的組合變異。1994 年,他加入涉及展覽、劇場、舞蹈、音樂創作及出版的多媒體藝術團隊「蠢蛋一族」(Dumb Type) ,藉由跨領域合作,開始關注劇場與藝術展覽。自 1995 年開始,池田亮司逐漸捨棄重複訴諸音樂素材的聲音創作,從「什麼是聲音?」的基本定義問題出發,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他將聲音徹底化約到最小單位後再行編排重組,運用純粹的正弦波、白噪音等基本元素創造不同聲響的音景組合,挑戰人耳可感知的聽覺極限,成為極簡電子音樂先聲。池田亮司以作曲家的方式思考創作,將聲音、燈光、空間、時間等物理現象一一納為其編寫作品的元素,用演算式帶出精確的表現結構,化嚴謹數理邏輯為藝術形式,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數據美學。

囊括池田亮司創作生涯重要作品

本次展覽囊括池田亮司創作生涯之重要作品,集數據和符碼語言,在北美館譜編出形而上的精神空間。

《A「連續統」》(A [continuum])。在美術館大廳這個訪客暫留、等待、會面的中介空間,座落了五個筒倉造型的揚聲器,同時發出有特定順序、組合的聲音。作為管弦樂團調音基準的「音樂會音高」,音符「A」從巴哈時代至今皆未被精準定義。在作品中,一系列歷史上音樂會使用的標準音高被分配到各個揚聲器,相異的頻率音調交互疊加,形成極其複雜的聲音質地和共鳴音型。無窮盡的聲音和頻率組合以正弦波瀰漫在大廳空間中,每一刻都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聽覺體驗。

《符碼-詩》(code-verse)則是以更抽象化的方式將先前作品重新掃描並組合,把各種符碼從蘊含資訊的數據中提取而出,解放至不具任何意義和內容的世界,組構出如交響曲般的樂詩。作品將觀者置身於流竄閃現的聲光之中,以無從解譯的純粹挑戰大腦的知覺層次。

《普朗克世界「宏觀」》(the plank universe [macro])為一件巨幅的投影裝置作品,從物理學上無限小的計量單位「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的角度探索人類對自然界無限小或無限大的感知潛能,試圖從人類尺度以至於超出可觀測範圍的宇宙尺度描繪無限的宇宙,擴延認識世界的極限、觸碰宇宙的邊界。這件作品是池田亮司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期間受到啟發的創作。

在展覽中找到自己從微觀到宏觀,對於認知的答案

池田亮司以科技為媒介創造沈浸式環境,藉物理現象世界背後的數學結構帶出宇宙宏大的隱喻,促使觀展的每個人以人類中心的視點拓寬對世界的認知,並開啟新的感受方式:將自身全然交付於知覺、心靈和尺度、空間與時間的連結之中,穿梭於一件件作品之際,對於一個個沒有解答的問題無止盡地追溯,直至衍生自我的詮釋與解讀。池田亮司本人對這個即將在北美館舉行的展覽給了一個總結:「它是一趟宇宙之旅,從微觀到宏觀,賦予觀看者追求一種極致真理的體驗。」展覽展出數幅以往少見的測試圖及手稿,並規劃視聽體驗區,展陳音樂會影片、音樂作品及書籍供聆賞閱讀,讓前去看展的朋友得以一窺池田亮司的創作思路。

文內圖片:台北市立美術館

池田亮司個展 Ryoji Ikeda Solo Exhibition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 展覽室
展覽日期:2019.08.10 – 2019.11.17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