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你是不是老覺得,好像遇不到聊得來的朋友?是不是覺得,好像以前的朋友比較交心,現在的交情都越來越淺薄?
心靈工作者柚子甜說,我們會覺得與人交談無聊,其實是因為「專注力不足」,他分享兩個深化交談的技巧,開啟高品質的溝通,讓對話的能量溫暖而療癒。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心靈工作者 柚子甜
「與人交談」是七件事練習法裡面,唯一一個和「他人」有關的項目。
在我大學畢業以前,智慧型手機還沒普及。那個時代只要和人面對面,再無聊也得自己找話聊,不像現在,經常可以看見一群人聚會,整桌都安安靜靜在滑手機,約會時傳訊息給朋友,但跟朋友見面時,又忙著在對話框跟伴侶情話綿綿。
很難說這樣做到底好還是不好,碰上不得已的社交場合,如果能有默契地各自裝忙,倒也不失為保持表面和平的解套法。然而閃避交流,正代表我們不願意「深化」和眼前的人的關係,慣性閃躲的結果,是永遠無法和人深交,只養成躲在手機螢幕後,默默窺伺世界的視角。
但是回到最初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與人交談」很無聊?原因竟然也是因為「專注力不足」。
與人交談時少了專注,就會喪失很多細微的訊息,少了足夠的訊息接收,彼此的面目就變得蒼白而扁平,令人感到乏味。一旦人感到乏味,就更不想專注在彼此身上,無聊的警鈴大作,距離拿起手機神遊天外就只差一步了。
你是不是老覺得,好像遇不到聊得來的朋友?每次跟朋友吃飯,都只是過個水,沒留下什麼有意義的印象?是不是覺得,好像以前的朋友比較交心,現在的交情都越來越淺薄?
那麼請跟我一起試試看,從「與人交談」裡培養專注力。下次有人跟你說話,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或是情人,第一時間請你放下手邊的事——如果手邊的事非常急,急到現在沒辦法放掉,也請跟對方說「不好意思,給我五分鐘處理完這件事,我等一下再認真聽你說」。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沒禮貌,因為心不在焉地聽,才是真的沒禮貌。同時我們也可以跟對方解釋,自己是想把全部的專注力留給他,才請他稍候。當你忙完手邊的事,開始聽對方說話時,下一步,就是「專注聆聽」。
如果對方講的話很有趣,那專注起來就不是難事,只要記得不要又下意識地拿起手機就好;但有時候對方內容真的很無聊,或至少對你來說很無聊,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兩個「深化交談」的技巧。
與人交談的深化技巧一:觀察法
第一個深化技巧是「觀察」,留意對方言語之外的訊息。對方講這些話的時候,口氣是激動還是平靜的?他的用詞和小動作,代表內在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在做諮詢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從對方的用詞和語氣,觀察出一個人真實的個性,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長期高度專注在這些小細節上。
一旦觀察程度足夠,就能共鳴對方的感受,距離「聊得來」也不遠了。而當交談的人感覺被深刻地了解,也會願意打開更多的心房,彼此的連結也會進一步深化。如果我們跟每個人都能這樣交談,還會覺得對方很無聊嗎?
與人交談的深化技巧二:提問法
有些人不是很擅長觀察,那也沒關係,另一個深化的技巧是「提問」。比如說對方滔滔不絕講起他的北歐極光之旅,但你其實對極光興致缺缺,與其心不在焉地點頭一邊看手機,不如挑你不明白的點提問:「為什麼會想去看極光啊?」或是尋找你比較有興趣的切點:「這樣飛一趟機票要多少錢?需要轉機嗎?」「那邊外國人多不多?幾月去都可以嗎?」
「提問法」同時能滿足對方的訴說欲,也能增加自己對談的興致,我們才更容易專注在「交談」本身。
表面上,「觀察法」和「提問法」都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但事實上,人際關係變好,只是專注力練習的「副產品」。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甚至會發現,身邊的朋友竟然比想像中的還要有趣很多——只是之前活在「無法深化」的世界裡,才會一直用「無聊」的眼光看待彼此。
心靈意念:「除了言語之外,對方還釋出什麼訊息?」
「閱讀空氣」可以不必是「看臉色」,而是更細緻的「體貼」
日文裡有一個詞彙,叫做「閱讀空氣」。我們罵一個人「不會閱讀空氣」的時候,就是罵這個人不會看場合,做出不合宜的舉動,簡單來說,就是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
其實我算是滿不會「閱讀空氣」的人,小時候常被大人罵「不會看臉色」,卻又不知道自己講錯什麼。長大後有了社會經驗,稍微變得識相點,但還是經常在別人正忙的時候打斷對方,只為了聊自己想聊的閒話;或是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硬要提起讓人心煩的瑣事,結果當然碰了軟釘子,自己還感到莫名委屈。
即使如此,我成長過程還是學不會「看臉色」,甚至更加抗拒。因為這個詞彙對我來說,隱藏了一種輕微的恐懼與討好,是種在別人眼皮底下討生存的策略。看臉色的人很難講出真心話,會盡可能順著別人脾氣走,沒有自我,我不喜歡。
這個理由的確沒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看臉色」確實是一種喪失自我的代名詞。但實行「七件事練習法」之後,我才在練習的過程中頓悟:「閱讀空氣」可以不必是「看臉色」,而是更細緻的「體貼」。
那天我選擇的是「與人交談」專注練習,恰好有個朋友剛和男友分手,心情非常低落,問我能不能去她家陪伴。見到她的時候,她一臉憔悴,但是又強打起精神,忙進忙出地找餅乾、泡咖啡給我。如果是以前,我這個直線條大概會死腦筋地想:「哎呀都失戀了,不就應該什麼都不做,好好窩在沙發上哭掉兩包面紙嗎?」然後就要朋友別忙了,拉著她坐下來問現在怎麼樣,對方到底為什麼提分手,一方面是關心,另一方面也覺得不這樣做,自己就沒有盡到「陪朋友」的責任。
但是那一天,因為正在練習專注「與人交談」,我才發現這些預設,根本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當我有意識地坐在沙發上,看著朋友忙進忙出的身影,仔細聽她問我:「要喝什麼咖啡?藍山還是薩爾瓦多?」認真看著她準備點心的神情,我才發現根本沒必要打斷她——因為她其實是「開心」的。
開心?當然不是因為分手而開心,而是她連著好幾天沉浸在悲傷裡,消極到連打理自己的力氣也沒有,更因為被男友拋棄,覺得自己不被需要。這時候有個朋友來訪,讓她有理由下床忙進忙出,讓她照顧,稱讚她泡的咖啡好喝,她重新感到自己「被需要」,反而透出一股容光煥發的神采。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也能具備「閱讀空氣」的能力,但不是為了討好,也一點都不刻意,而是因為 在純粹的專注下,能如實捕捉對方的狀態 。也因為這份專注在,我才深刻體會到,以前認定的「好朋友模板」不過是一種自以為是,一頭熱地幫忙,卻不見得是對方想要的。因此那一天,我不但沒急著拉她休息,也沒要她打開心房聊情傷,反而請她幫我泡咖啡泡花茶,央求她給我看新買的手沖壺,到了傍晚,甚至還撒嬌說想念她煮的燉洋蔥湯,晚上挽起袖子跟她一起做菜。
我沒有開導她、沒有陪她罵前男友,還一直磨她幫我忙進忙出,但因為持續專注地交談,留心她的語氣,她想談的時候就順著聊,不想談的部分就放著不深究,沒有「安慰」或是「開導」做為目的,也沒有怎樣才叫「夠朋友」, 陪伴反而具有非常高的品質,共同參與的雙方都自在,而且流動的能量溫暖而療癒。
那天離開以前,朋友的精神明顯放鬆了,活力也開始恢復,跟早上見面的時候判若兩人。而以前的我陪伴失戀的人,整天下來會耗掉很多能量,但那天卻完全不疲倦,反而覺得很滋養,明明什麼都沒做,彼此之間卻有一種很柔軟的親近感。
如果你要問怎麼辦到的,我會說,這種能量沒有捷徑,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專注力」。 人無法和彼此「同在」的真正原因,是內心有太多的自以為是,而「專注力」能夠把人拉回當下,感知對方的情緒狀態,自然也能夠用合宜的方式善待彼此。
在那樣的場域裡,角色不是「拯救」與「被拯救」,而是純粹的「同在」,自然不會有被負能量干擾的問題。我們在「低頻環境」調養專注力的時候,一面保護了自己,同時也滋養了他人。
打造專注力推薦閱讀
《專注,是一種資產》
延伸閱讀
「如果當時⋯⋯,會怎麼樣?」哈佛教授:擁有「反事實思維」的人,工作更快樂、生活更有意義感
【面對被「情緒腦」控制的人,說理是沒用的】諮商心理師:3 方法召喚對方理智的「認知腦」
【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美國媒體 CEO 法蘭・豪瑟:建立「低調的自信」,做出重要的決策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