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農情:忌溫差大 大馬適合養文昌雞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農情:忌溫差大 大馬適合養文昌雞



農情:忌溫差大 大馬適合養文昌雞



文昌雞的身體特征是毛色鮮豔,身圓股平,相較起其他肉雞,它皮薄肉質滑爽。文昌雞是中國海南縣最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菜,也是享譽東南亞的美食之一,但在大馬,大量飼養文昌雞的農場非常少見,而位于士毛月加蕉路的一家農場,則是國內少有大規模飼養文昌雞的農場之一!





相傳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為官,回京時帶了幾隻雞供奉皇上。皇帝品嚐后稱讚道:「雞出文化之鄉,人傑地靈,文化昌盛,雞亦香甜,真乃文昌雞也。」文昌雞由此得名,繼而譽滿天下。



如今,在中國海南島,部分農場依然是以3個半月在地上飼養,再放到槽內飼養兩個月的模式,來飼養文昌雞。此舉是為了減少文昌雞的活動量,讓雞只更豐滿及多脂肪。



文昌雞農場業者鄭國泉(51歲)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不同的是,中國人喜好吃多油脂的文昌雞,然而大馬人則不喜歡太油膩,所以其農場飼養的文昌雞,並未放到槽內飼養,而是讓它們在雞寮內自由活動。



他說,維持一定的活動量很重要,這樣雞只才不容易生病和感冒,油脂也會比較少和健康。飼養文昌雞要注意的是,日夜溫差不能太大,例如在雨天時,會給文昌雞適時補充高能量的玉蜀黍;晚上則會開燈或使用加熱器,讓雞群保溫。



「若是天氣太熱也不行,因為會讓文昌雞的溫度無法調整過來而生病。」



4個月半可銷售



他說,其實,熱帶國家如大馬,非常適合飼養文昌雞,因為文昌雞在冬天會吃下很多飼料來保溫,而且在這個階段文昌雞也不太會長大。因此,在大馬飼養文昌雞,只要4個半月就可以推出市場,但在冬天國家飼養,可能要等上5個月半以上才能宰殺。



鄭國泉指出,其農場目前共飼養了15種雞種,文昌雞和三黃雞是比較普遍的其中兩種。其實,文昌雞和三黃雞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它們在體型上只有10至20%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在羽毛的色澤上。



他表示,三黃雞因為毛黃、嘴黃以及腳黃,而有「三黃雞」的美譽;至于文昌雞的羽毛色澤,則帶有些棕色。另外一點不同的是,三黃雞源自中國廣州,而文昌雞則源自中國海南島。



鄭國泉是接受《東方日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據知,在大馬,飼養文昌雞的農場不多,即使有也是小規模在飼養,包括當作觀賞用途;至于三黃雞,則更少人飼養。



他說,其農場飼養的文昌雞,除了銷售到餐館以及散賣給消費者外,該農場也有將文昌雞的雞苗售賣給有興趣飼養的農民。惟,購買一只雞苗要比購買一只成年待宰殺的文昌雞貴很多。



「價格高是因為他們之前耗費了很多心血和時間,研究如何飼養好文昌雞,或許購買雞苗的農民,在未來會成為我們在文昌雞市場的競爭對手,但是相信問題並不大。」



鄭國泉在士毛月加蕉路的農場,是大馬大規模文昌雞農場之一。宜整隻烹煮 撕扯嚐鮮甜



文昌雞的肉質滑嫩,皮薄骨酥,因此非常適合烹調白斬雞或藥材雞。



鄭國泉指出,文昌雞的烹調方法和吃法不同于其他肉雞,烹煮文昌雞時,建議最好把整只雞直接拿去烹調,不宜把雞只砍成雞塊分開來煮,以免雞只的水分流失掉。



他說,而且,在品嚐文昌雞時,應該以撕扯的方式將雞肉放在口中品嚐,屆時雞肉的鮮甜和水分才不會流失掉。



「文昌雞( 母) 和三黃雞(母)每公斤的價格是28令吉;文昌雞(公)和三黃雞(公)的價格,則是每公斤26令吉。至于三黃雞和文昌雞閹雞則每公斤要50令吉。目前,幾乎沒有雞飯檔售賣文昌雞,因為飼養文昌雞的成本較高,所以通常只銷售到餐館去。」



自由出入 雞寮雞群更健康



為了讓文昌雞和三黃雞更加健康,鄭國泉的農場會讓一些成年的文昌雞和三黃雞,自由出入雞寮,讓雞群回歸本性,尋覓自己喜歡的食物來吃。



他指出,這種做法是希望讓雞只回到大自然,除了找自己喜歡的食物,也可以曬曬太陽,這也是雞的天性。



此外,他說,文昌雞(公雞)在飼養到中雞,即逾兩個月后,就可以開始進行閹割手術,否則文昌雞就會因為要爭配偶,而一直跟其它的文昌雞打鬥。



閹割后雞冠縮小



他解釋,公雞若一直處在打鬥的環境中,肉質會比較硬,而且體型會變得很大只,食量也很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閹割是最佳的方法之一。而經閹掉后的公雞,不僅雞冠會縮小,體型也會較小。



「不過,為公雞進行閹割手術存在著一些弱點,就是會讓一些抵抗力不強的公雞死掉。也因此,一些患有氣管炎的公雞,我們不會為它們進行閹割手續,避免它們在閹割過后死掉。」



「相較起來,文昌雞和三黃雞的生命力沒有像珍珠雞(屬于野雞的一種)那麼強,比較需要細心照顧。」



他說,一般在飼養兩個月后,就可為公雞進行閹割,閹過后的100天內,就可以宰殺來吃。而母雞通常在飼養4個半月產蛋后,就可以開始宰殺並推出市場,因為母雞產蛋后,身體的養分更加集中,味道會比較鮮美。



  • 農情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