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後太陽花的運動臉譜】休學從政,專訪柯 P 團隊 20 歲青年部主任陳宣諭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後太陽花的運動臉譜】休學從政,專訪柯 P 團隊 20 歲青年部主任陳宣諭



yu


陳宣諭在太陽花運動期間,決定從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休學。現為柯文哲辦公室青年部主任的她,是因為高中老師的一句話,開啟了她的傳播與政治之路。她從大一開始接觸社會運動,在大二下成為首都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競選團隊的青年部主任。陳宣諭認為,第一次的轉變,讓她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第二次的轉變,則讓她能學習如何把這個理想落實到社會的方法。



  • 「陳宣諭,我覺得你應該去當主播」


一路就讀特殊班的陳宣諭,考上高雄女中後也進入了人文暨社會科學實驗班。當時,她的班導師對她說,「陳宣諭,我覺得你應該去當主播。」由於家裡從商,原本認為自己應該讀商科或法律的她,因此開始到圖書館借閱大眾傳播理論相關書籍,也慢慢開始接觸社會科學。



那時候就是到圖書館,按書目分類的編號,走到傳播類的書架前,借一疊回家,硬把它讀完。



過一陣子,陳宣諭再回去詢問老師當初為何認為她應該去當主播,老師回答,「因為你臉很小啊。」


對傳播產生興趣後的陳宣諭,也將政治大學新聞系與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擺在考大學的第一與第二志願。由於對 ABC 電視台主播 Barbara Walters 的崇拜,她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成為一名政治記者。但在 2012 年 9 月進入台藝大廣電系之後,她卻發現在校內學的東西與學習環境,無法跟台灣的政治、社會有連結,這成為將她推離學校的第一股力量。



台藝大沒有發達的異議性社團,資源很少,而且在學校的社團評鑑也很難過關,反正就是被打壓。


在這學到的東西偏向技術層面,例如怎樣創造比較好的畫面、怎樣操作機器,但在內涵或思想方面,可以說是給你很大的自主空間,但反過來說,就是沒有提供這類的資源。


多數學校或老師對於政治表態是迴避的,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育成要遠離政治。像我在高中讀到 Benedict Anderson 的《想像的共同體》的時候,卻無法跟生活連結;讀到的台灣史也很片段,無法組織起來。




  • 曾當眾質疑陳為廷「你們真的懂嗎?」


陳宣諭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剛好遇到反媒體壟斷運動。她提到,在陳為廷到台藝大演講的時候,她覺得陳為廷很吊兒啷噹,也在講座上提出質疑。



你們這些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反對的是什麼嗎?難道就不能就現有的制度作解決嗎?



講座結束後,陳宣諭認為自己態度不好,便在臉書上向陳為廷道歉。之後,她藉由課堂報告的機會,希望藉由採訪參與社會運動的人,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採訪前的準備工作,讓陳宣諭了解許多過去未曾接觸的議題,包括反核運動、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等等。陳為廷在接受陳宣諭的過程中,描述了對於苗栗或台灣社會的想像,也向陳宣諭解釋「那些衝撞是為了要去保護人生活與尊嚴」。


在這之後,陳宣諭漸漸接收到各種講座、營隊的資訊,也在 2013 年 4、5 月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有次在立法院外面,林飛帆還請我們吃雞排。」在同年暑假,陳宣諭也開始參與反服貿運動,同時也參與了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我們當時希望青盟能朝著『藉由媒體影響政治』這個目標前進,但還在籌備轉型的階段,318 就發生了。」



  • 親眼看見行政院鎮壓,決定休學


318 這個日子,改變了許多年輕人的人生。陳宣諭在 3 月 18 日的白天,還在當實習記者,她跟著新頭殼記者林雨佑跑了好幾場記者會,也在晚上繼續參加反服貿的晚會。



當晚就有朋友問我要不要一起衝,但我那時候無法決定,結果我回家洗完澡之後,發現大家已經衝進去了,我就又從淡水跑回立法院,因為很擔心他們。



陳宣諭從第一天進到立法院擋警察之後,也開始支援媒體組、協助管理粉絲專頁、以及青島東路舞台的主持。當行政院鎮壓事件發生的時候,陳宣諭就在北平東路的現場協助指揮群眾。



先是聽到水車要來,我就請坐在前面的老獨派爺爺奶奶跟後面的年輕人換位置,但他們卻拒絕了,他們跟我說,「如果我們活到這把年紀還沒辦法位年輕人擋些什麼的話,我們就白活了」


後來我又接到撤離的指令,也請大家離開。但大家選擇不走,他們說,「如果走了,裡面的人會被打得更慘」。我很難過,我就一邊哭一邊講,「我們一個都不能少,如果我們不回去,我們就沒辦法回去守護立法院的人了。」



就在陳宣諭不斷邊哭邊請大家離開的同時,鎮暴警察同時也在路口整隊,在混亂的過程中,她就被一名伯伯推出人群。



後來我就聽到警察在喊口號,然後裡面就爆出大家的慘叫跟尖叫,那天對我來講真的是地獄。


那時候很生氣啊,氣這個國家,氣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自己的人民。


上一秒還在跟我說說笑笑的朋友,下一秒就被打得亂七八糟的。



隨後,陳宣諭前往醫院探望受傷的民眾,看到傷患不斷在病床上呻吟。



凌晨一點,我就打給爸媽跟我們班導說我要休學。




  • 實力 + 運氣 = 青年部主任


行政院事件過後,陳宣諭再回到立法院議場幫忙。高中曾參與辯論社的她,便開始上談話性節目。而陳宣諭也在訪談過程中,表達了她對鄭弘儀的感謝。



那時候在講魏揚是行政院事件首謀的事情,我就講錯話,我說我在北平東路當主持人,鄭弘儀就在休息時間提醒我,他說怕我被警察抓走。後來我回家看節目,就發現那段被剪掉了。



在 318 運動結束後,按照原本「充實知識」的目標,已經開始準備隔年台大政治系轉學考的她,遇上了柯文哲競選團隊的海選活動。她認為,她是被柯文哲提出的六大願景中的「文化城市」與「公開透明」所吸引,也認同柯文哲的競選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



所謂的文化,不是表面的那種國際化,而應該是跟在地有關的。



她原本期待「講話不會慌」能為自己在發言人海選過程中取得優勢,但還是因為經驗不足而落榜。雖然沒在海選出線,陳宣諭後來還是受邀進入柯 P 團隊擔任執行秘書,之後又隨著組織擴編,而成為青年部主任。她和整個競選團隊都期待,「能靠著青年部,讓青年的力量進到總部。」



  • 見證了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


短短兩年,從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再進到體制內的從事政治工作,陳宣諭如此看待這兩段人生歷程。



第一次的轉變,是從「無知」到「有知」,讓我建立一套對於理想政治的想像。


第二次的轉變,就讓我能學到如何把這個理想落實到社會的方法,而且是有別於衝撞的方法,怎樣能在大眾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並為這平衡而努力。


在體制外,可以講很多有理想性的話,可以一直跟大家交換論述,獲得更多知識,凝聚更多人之間的情感。


但是在體制內,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完成某個目標,目標很清楚,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就會產生壓力。



選舉期間,雖然她天天都在面對時間與績效的壓力,但陳宣諭表示,當她看到其他志工利用下班時間、周末甚至請假來幫忙時,「我就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團隊裡的大哥跟我說過一句話,「相信你來這裡之後,一定看到很多人性的黑暗面,但同時你應該也看到很多人性光明的地方。」



(圖片來源:陳宣諭)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