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為由法國人製作、探討「科技恐慌症」的短片,極為風趣的為人類數位時代下了很好的註腳。)
作者:史努比
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年底一上任就要求,除了有絕對必要的單位之外,其他市府單位全部不訂報紙,因為新聞在網路上都看得到。柯 P 的作法即使爭議但並沒有錯,我們每一天到樓下拿報紙,再用報紙配早餐,或上班族午後在咖啡廳看報紙的時代早已遠去。報紙紙本目前好像只剩下讓名嘴拿來在電視上罵馬英九和政黨這個功用而已。從小陪我們長大的紙,如今變成了螢幕,整天不是盯著桌機、筆電,就是盯著手機、平板或各種不同的 3C 裝置。
數位化從各方面而言都是既偉大又有其必然性的趨勢。時代變了,就要隨著時代前進,打不過潮流,只能加入潮流,大家這麼說。
就我自己來說,上大學之後曾搬家無數次,每次搬家最累的就是搬書、搬雜誌。書這種東西很奇怪,平常不會感覺它的存在,一到搬家就都冒了出來。所以,數位化型態的新聞產品是很具有吸引力和正義感的,既能節省紙張,又可攜、能在不同平台閱讀,而且比紙本產品便宜一點。後來我變成數位化最忠實的信徒之一也就不奇怪了,任何能夠貫徹無紙化的商品幾乎都嘗試過,包括線上電子雜誌的 Zinio.com,以及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 Kindle。
最近幾件事,卻突然勾起了對紙本的鄉愁。第一是老花眼。儘管眾多醫學專家早就警告,現代人對 3C 產品的使用將導致老花眼的提前到來,當這種事真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感覺還是蠻嚇人的。不只是「啊,我老了」的想法,或是看手機時必須取下眼鏡而遭到嘲笑的遭遇令人感到哀愁,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實在不便,遠近事物全看不清楚實在是令人蠻無助的。有人說現在老花眼的年齡已下降到 40 歲,未來如果變成 30 歲也不意外。
其次,來自日前一則有趣的新聞。網際網路創始人之一、Google 公司副總裁 Vint Cerf呼籲使用者,最好把最珍貴的照片列印出來保留,以免未來因為舊式科技的退潮導致無法讀取,而失去這些照片。他說,我們以為將照片數位化可以保存得更久,但這可能是錯的。
數位化始祖竟然呼籲照片以實體形式保存為佳,是很諷刺。腦海裡不由得升起一幅景象,以往在戰場上的士兵從口袋裡掏出女友、老婆或孩子的照片思念,以後如果掏出 iPad 或是電子相框,而且還沒有 wifi 連線導致無法從雲端讀取,應該是蠻爆笑的場景。
我想起曾經在舊書上發現自己高中時的筆記和筆跡,發現以現在眼光來看土到不行的書籤(是的,以前的國中生會到書局買這玩意),發現書頁右下角用來玩翻頁動畫的塗鴉,發現夾著當兵時的假單。有一本皺巴巴的書,是某年房間裡鬧水災的結果,另一本的封面上有個圓形烙記,勢必是拿來蓋泡麵的後果。同樣是閱讀而睡著,我寧願隔天清晨在床上發現一本被壓得不成人形的書,也不願意發現螢幕被壓爛的 Kindle。
鄉愁,或許就來自於這些實體紙本和自己人生的連結,甚至是那些數十年的紙頁或是新書所散發出來的氣味,而數位化產品即使也可以作筆記、highlight,怎麼說就是少了一股人味和書味。更何況,在捷運上拿著一本書讀的,叫作「暖男」;在捷運上拿著 iPad 或 Kindle 的,叫作「宅男」。同時身為數位擁護者和紙本支持者,我承認數位是大趨勢,但它並不見得會「打敗」實體,也不應該讓它消滅實體,否則我們會失去的,將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同樣的,在紙本/數位的思考之外,「快新聞 vs. 慢新聞」的討論,最近也頗有聲勢。有一群新聞工作者,計畫以紙本/雙月刊/每期只討論一個議題的模式,以群眾募資的方式,去同時挑戰「快打敗慢」與「數位擊敗紙本」的時代趨勢。
這是很瘋狂的想法,甚至可能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自殺式行為。不過,在大家三餐加宵夜感嘆台灣新聞淺碟化、瑣碎化、庸俗化的同時,或許這也是一項不平凡的嘗試,在多數人都有著新聞資訊焦慮症的同時,或許這給我們一個機會來對「新聞」作更深層的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我們需要多少新聞?我們讀了多少如同垃圾的快新聞,卻見不到有價值的慢新聞?有沒有可能,快新聞和慢新聞能夠和數位與紙本一樣同時並存?
花一點點時間,對紙本和慢新聞這兩個違逆潮流的觀念重作思考,我們或許會發現,它們並沒有那麼過時,我們甚至應該全力為自己保留這兩個選項。以下(編按:置於本文開頭)這則由法國人製作、探討「科技恐慌症」的近 12 分鐘短片,極為風趣的為人類數位時代下了很好的註腳,值得細細品味。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授權,作者:史努比,原文標題:【開往台灣的慢船】大潮流再思考:紙本不可割,慢速不可棄,圖片來源:Elsje On/Off )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
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