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Sony A7 絕無僅有的平價大光圈選擇:Sony FE 28mm f/2.0 評測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Sony A7 絕無僅有的平價大光圈選擇:Sony FE 28mm f/2.0 評測



Sony 在 2015 年發佈針對全片幅 E 接環的四顆新鏡頭中,28mm f/2.0 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顆,不僅非「G 鏡」非「ZA 蔡司」,定價也來到了一萬出頭的範圍,更重要的是它還搭配超廣角以及魚眼轉接鏡推出,這樣特殊的選擇,也讓人非常好奇這顆平價鏡頭的能耐?

A7 難得的平價選擇

全片幅的 Sony FE 系統在最近可謂發展蓬勃,自 2013 年 11 月 A7 推出迄今,不過短短的一年半之間,已經將全片幅 E 接環鏡頭群拓展到 11 顆之多,不僅自成一家系統,也隱隱有與 Canon、Nikon 分庭抗禮之勢。當然在整體的光學資產上,不論是鏡頭的質或量,Sony 都完全無法與 Canon 以及 Nikon 相較,鏡頭的發展歷史亦遠不及片幅較小的 M4/3 系統,不過拜性能不俗、價格經濟的機身所賜,Sony FE 系統仍然是近期討論度相當高的系統之一。

在 Sony 的鏡頭佈局上,FE 鏡頭 -- 即所謂的全片幅 E 接環鏡頭,通常主要往高階變焦與高階定焦鏡發展,例如 FE 70-200 f/4.0 G,或是 FE 55mm f/1.8 ZA 等,雖然過往推出了一些素質還不俗的高階鏡頭,但在初階或中階鏡頭部分往往是付之闕如的,舉例來說,標準變焦鏡除了高階的 24-70mm f/4.0 ZA 之外,就只有 Kit 鏡 28-70mm f/3.5-5.6 可以選擇(28-135G 主要用作錄影鏡頭),這樣青黃不接的狀況不僅僅出現在最常用的標準變焦,連整個鏡頭佈局都維持這樣失衡的狀況,造成進階玩家要升級,往往只能選擇昂貴的高階鏡頭,這點在 Sony 逐步充實 FE 接環鏡頭之後仍然無解,也成為諸多用家引以為詬病之處。

然而在 2015 年推出的四顆鏡頭之中,有一顆鏡頭是 Sony FE 系統中絕無僅有,無論定位還是售價,都屬於 FE 系統中的新佈局,它就是 Sony FE 28mm f/2.0,既不是高階的藍標蔡司鏡頭「ZA」,也不是 Sony 承襲自 Minolta 的高階鏡頭「G」,這顆非 G 非蔡的鏡頭很快引起了注目,不僅僅是 FE 系統中的大光圈定焦鏡,同時定價也是相對平易近人的 12,980 元,相當適合進階玩家的平價鏡頭。

與 FE 28mm 2.0 這顆鏡頭一齊推出的也包含了兩顆轉接鏡,分別是超廣角轉接鏡「SEL075UWC」提供 21mm 的視角;以及魚眼轉接鏡「SEL057FEC」相當 16mm 的魚眼鏡頭,這兩顆轉接鏡的推出,不僅增加了 FE 28mm 2.0 鏡頭的活用性,也令人聯想到最早 E 接環尚未全幅化的 Kit 鏡:SEL 16mm f/2.8,這顆餅乾鏡同樣也有超廣角(VCL-ECU1)以及魚眼鏡頭(VCL-ECF1)可加掛,兩者的佈局頗為類似,不過在全幅化的 FE 系統身上,預料 FE 28mm 2.0 這顆鏡頭也將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本次評測文共借測了 FE 28mm f/2.0 以及它的兩顆轉接鏡 SEL075UWC 以及 SEL057FEC,在以下的文章中,小編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分別是拍攝範例、鏡頭介紹以及畫質測試三大部分,以下列出快速目錄方便大家瀏覽。另外因為本篇評測文全部圖片超過 100P,因此小編會建議大家在網速較快的環境下瀏覽會比較順暢。

鏡頭與轉接鏡簡介:Page 2

畫質測試與人像實拍範例:Page 3

需要說明的是,以下 FE 28mm f/2.0 以及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的實拍圖皆為 Jpeg 直出未修,少部分經過裁切以調整構圖,唯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經常拍攝反差較大的場景,因此有針對明暗曲線做調整,同時以下也會附上 EXIF 資訊供大家參考。

Sony FE 28mm f/2.0 拍攝範例

f/8.0 1/640s ISO100

f/5.6 1/125s ISO50

▲f/3.5 1/1600s ISO100

f/2.5 1/250s ISO100

f/3.5 1/60s ISO500

f/3.5 1/60s ISO320

f/2.5 1/400s ISO160

f/4.0 1/1000s ISO200

f/5.6 1/1000s ISO100

f/3.2 1/40s ISO200

f/4.0 1/60s ISO125

f/2.8 1/160s ISO250

f/2.8 1/40s ISO2000

f/5 1/60s ISO320

f/3.2 1/60s ISO160

f/7.1 1/80s ISO1600

 

f/5.6 1/500s ISO100

f/2.5 1/60s ISO640

f/2.5 1/60s ISO100

f/4.0 1/60s ISO250

f/2.5 1/60s ISO160

f/2.5 1/60s ISO160

f/2.2 1/800s ISO200

f/7.1 1/60s ISO200

f/2.0 1/2000s ISO125

f/2.5 1/80s ISO100

f/4.0 1/100s ISO250

f/4.0 1/13s ISO400

f/2.0 1/500s ISO250

f/2.5 1/40s ISO400

f/2.8 1/30s ISO1600

f/2.8 1/80s ISO800

f/2.2 1/80s ISO400

f/3.2 1/250s ISO320

f/2.2 1/125s ISO640

f/2.5 1/30s ISO640

f/4.0 1/50s ISO500

f/2.5 1/60s ISO400

魚眼轉接鏡拍攝範例

▲16mm f/5.6 1/20s ISO125

▲16mm f/3.5 1/60s ISO1250

▲16mm f/10 1/250s ISO320

▲16mm f/5.6 1/250s ISO1000

▲16mm f/4.0 1/40s ISO1000

▲16mm f/7.1 1/60s ISO1600

▲16mm f/3.5 1/50s ISO2500

▲16mm f/3.5 1/6s ISO3200(手持拍攝)

▲16mm f/3.5 1/4s ISO3200(手持拍攝)

▲16mm f/9 1/60s ISO160

▲@@16mm f/2.8 1/60s ISO800

▲16mm f/5.6 1/60s ISO100

▲16mm f/5.6 1/13s ISO125

超廣角轉接鏡拍攝範例

▲21mm f/5.6 1/80s ISO100

▲@@21mm f/2.8 1/60s ISO800

▲@@21mm f/2.8 1/60s ISO800

▲21mm f/5.6 1/160s ISO100

下一頁:鏡頭與轉接環介紹

第三頁:畫質測試與人像實拍範例

鏡頭諸元與簡介

FE 28mm f/2.0 定焦鏡

FE 28mm f/2.0 官方公佈的結構圖,採用 9 片 8 群的設計,其中包含 2 枚 ED 鏡片、2 枚非球面鏡片以及 1 枚先進非球面鏡片(AA Lens),就這個價位的定焦鏡來說用料算是不差。另外小編這次也一齊借測了它的兩顆轉接鏡,分別是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以及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前者可以提供 21mm 超廣角的視野,後者可以提供 16mm 魚眼鏡頭的效果。這樣的配置不禁令人想到了 Sony 早先在 E 接環上推出的 16mm f/2.8 這顆廉價 Kit 鏡,它同樣也擁有廣角轉接鏡與魚眼轉接鏡,不過平價的定位,讓它的畫質表現較為平庸,雖然是少見的轉接鏡鏡頭,但使用上仍以玩票性質居多。不過對於 FE 接環針對 28mm f/2.0 新推出的這兩顆轉接鏡,小編則認為完全不可與 16mm f/2.8 的轉接鏡相比,不論是質感、操作以及表現上皆是如此,這點我們會在下面繼續詳細說明。

FE 28mm f/2.0 鏡頭諸元表

對焦驅動 SSM
對焦設計 內對焦
防手震
防塵防滴
光圈 f/2.0 - f/22
鏡片 九群八枚
視角 75 度
光圈葉片 九片
    最近對焦距離 290mm(註)
放大倍率 0.13x(1/7.7)   
濾鏡口徑 49mm
尺寸 Φ64x60mm
重量 200g
遮光罩 花瓣型卡口式
建議售價 12,980 元

註:在手動對焦模式下最近對焦距離為 250mm,放大倍率增加為 0.16x

資料來源:Sony 官方網站

官方公佈的 MTF 資訊可供參考,全開光圈的表現還不差,邊角大致上維持 40% 以上的水準。不過 MTF 圖只是一個數據上的參考,我們在之後的篇幅也會進行詳細的畫質測試。

小編剛收到這顆鏡頭的時候對它的體積頗為意外,口徑 49mm,重量僅 200g 相當輕巧,雖然屬於平價鏡頭,但鏡身仍然承襲了 FE 鏡頭水準的質感,無論是接環或是鏡身都是全金屬材質,鏡頭後段靠近機身處是霧黑處理,前端則是髮絲紋亮黑處理,中間的對焦環與 ZA 鏡同樣採用細鋸齒非機械式對焦環,占了鏡頭將近一半的面積,阻尼適中。與 A7 相同,這顆 28mm f/2.0 也具有一定的耐候防滴設計(Weather Sealing),不過就如同其他針對 A7 設計的鏡頭,這顆 28mm f/2.0 外觀上也沒有明顯看到這樣的設計,至少接環部分都沒有加上防水膠圈。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 f/2.0 的大光圈設計,但前玉的尺寸相當小,目測約與後玉差不多尺寸,這樣的鏡頭結構在 Sony 以往的範例中似乎是比較少見的。

鏡頭銘環標示著 FE 28mm f/2.0 的規格:最近對焦距離 29cm(0.96ft)、鏡頭口徑 49mm。另外有一點必須向各位說聲抱歉,因為小編歸還鏡頭時才發現遮光罩沒拍,實在是太可惜了。FE 28mm f/2.0 的遮光罩同為花瓣型、二爪卡口式設計,這點與其他 FE 鏡頭相同。

對焦環採用硬式鋸齒對焦環以及電子式對焦設計,內建 SSM 馬達,鏡身為全金屬材質,對焦阻尼亦相當適中。

FE 28mm f/2.0 的產地為泰國,與 24-70mm f/4 ZA 相同,不同於 70-200mm f/4 G 的日本,也不同於 24-240mm f/3.5-6.3 的產地中國。

後玉的尺寸不小,接環為金屬材質,同樣有 E 接環的 10 個電子接點設計。

鏡身採用金屬材質,後段(靠近機身處)為霧黑處理,前段則為亮黑髮絲紋設計。

FE 28mm f/2.0 的重量為 200g,長度僅 6 公分,以 f/2.0 大光圈的鏡頭來說,體積算是相當輕巧。與 Nikon 表現優秀的 28mm f/1.8G 相較,Nikon 28/1.8 的口徑為 67mm,Sony 28mm f/2.0 僅有 49mm,體積極具優勢,帶在身上幾乎沒什麼負擔。不過縮小鏡頭口徑與體積是否會對畫質有不良影響?這也讓小編相當好奇。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

這次一齊借測的兩顆轉接鏡也頗為特殊,兩顆同樣都採用全金屬鏡身、內建遮光罩,同樣使用特規鏡頭蓋,並且也都無法加裝濾鏡。質感的表現上都相當不錯,遮光罩沿用與 ZA 鏡相同的塑料/金屬複合式材質,過往這樣的設計曾有傳出金屬與塑膠容易分家的狀況,好壞見仁見智,不過至少可以看出 Sony 在這兩顆轉接鏡的質感上有想比照高階鏡的標準。兩顆轉接鏡在前玉的尺寸部分也有頗大的差異,魚眼轉接鏡相當大且厚重,兩顆轉接鏡的重量也都超過 28mm f/2.0 本體,裝上機身後重心會前移不少,頗有頭重腳輕之感,這點在使用上可能會較不順手。

SEL075UWC 轉接鏡諸元表

搭配鏡頭 SEL28F20
加裝後焦距 21mm
   最近對焦距離

240mm

放大倍率 0.15x
鏡片組成 四片四群
最大光圈 f/2.8
EXIF 記錄
尺寸 Φ72x51mm
重量 267g
建議售價 6,980 元

註:在手動對焦模式下最近對焦距離為 200mm,放大倍率增加為 0.2x

資料來源:Sony 官方網站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提供 21mm 的視角,鏡頭前並沒有螺紋,也無法加裝濾鏡。

兩顆轉接鏡同樣採用塑料與金屬復合材質,令人聯想到 E 接環的高階 ZA 鏡。轉接鏡上則標示了「Ultra Wide 超廣角」以及轉接倍率「0.75x」。鏡頭表面則為金屬霧面設計,質感相當不錯。

內建的遮光罩為花瓣形設計,遮光罩突出鏡頭的部位不多,前玉較凸,在使用上可能要比較費心照顧。

在裝卸方面,兩顆轉接鏡都採用如圖中的撥桿卡榫式安裝,有用過 SEL 16mm f/2.8 轉接鏡的攝友應該會很熟悉這樣的設計,兩者是相同的。

鏡尾採用卡口式與 FE 28mm f/2.0 連接,圖中上凸的金屬條則提供彈性迫緊功能。

鏡頭蓋為特規設計,質感與轉接鏡頗為搭配,但並無法與其他款式的鏡頭蓋通用,沒有做中捏的設計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鏡頭蓋採用凹槽卡口的方式固定,不同於 SEL 16mm f/2.8 轉接鏡 VCL-ECU1 的鏡頭蓋單純用摩擦力固定,這樣的設計也不容易使鏡頭蓋脫落。

鏡頭蓋內側,提供彈力的是金屬彈簧而非彈性塑料,耐用度應較佳。

鏡頭後蓋採用旋入卡口式,這點與 VCL-ECU1 亦不相同。

鏡頭後蓋內側,除了二爪卡口之外,內側也有用意不明的螺紋,不知用途為何。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的體積比 FE 28mm f/2.0 略小,不過重量略重約 267g,外徑(非螺紋口徑)為 Φ72mm,比 FE 28mm f/2.0 略大。

加裝在 FE 28mm f/2.0 上的模樣,整體體積幾乎長了一倍,重量也達到 467g。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

第二顆魚眼轉接鏡部分,前後蓋的配置與超廣角轉接鏡相同,遮光罩同樣也是花瓣型設計,不過因為魚眼轉接鏡口徑較大、前玉較凸,因此兩顆的鏡頭蓋不能通用。SEL057FEC 提供焦距 16mm 的魚眼效果,對角線視角達到 180 度。

在試裝的過程中,小編發現了這兩顆轉接鏡非常特殊的一點,28mm f/2.0 在加裝這兩顆轉接鏡時,機身會偵測到裝配的是哪一顆轉接鏡,並自動調整最大光圈,機身的 EXIF 資訊也會隨之改變。舉例來說,加裝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時最大光圈會調整至 f/2.8,焦距為 21mm,加裝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最大光圈則為 f/3.5 焦距為 16mm。這並非是因為焦長轉換所造成的光圈改變(因為焦長變短,光圈 f 值理應變大),而是裝上轉接鏡後 28mm f/2.0 會自動縮光圈,小編推測這可能是為了畫質考量。

不過這兩顆轉接鏡都沒有任何的電子接點,轉接方式也是相當原始的機械式轉接,觀察 28mm f/2.0 的鏡頭與轉接鏡的鏡尾,都沒有發現任何可以幫助機身辨識轉接鏡的設計,也看不出任何的數據交換裝置,因此機身到底是如何判斷街上的是哪一顆轉接鏡?這點小編實在相當疑惑,觀察了半天也看不出所以然來。不過會辨識轉接鏡資訊並寫入 EXIF,這點在管理照片上相當不錯,事後在整理檔案時也可辨識照片是使用哪一顆轉接鏡拍攝的,至少同樣有配置兩顆轉接鏡的 16mm f/2.8 就完全沒有這項功能,以小編本身有限的認知來看,在鏡前形態的轉接鏡中加入判讀的功能,這點 Sony 應該是第一個做出來的。

SEL075UWC 轉接鏡諸元表

搭配鏡頭 SEL28F20
加裝後焦距 16mm Fisheye   
   最近對焦距離

220mm

放大倍率 0.14x
鏡片組成 五片四群
最大光圈 f/3.5
EXIF 記錄
尺寸 Φ89x58.5mm
重量 418g
建議售價 8,980 元

資料來源:Sony 官方網站

SEL075UWC 的前玉更大,同樣也無螺紋可加裝濾鏡與保護鏡。

外形較超廣角轉接鏡來的略大,鏡頭側標示「Fisheye Converter」以表示它的魚眼效果。鏡頭蓋也是專用特規設計,質感都維持均一的水準。

拆卸方式的設計亦與超廣角轉接鏡相同。

前玉的口徑大約接近 82mm,因為視角較大,遮光罩亦短,使用上可能要比較費心照顧前玉避免刮傷。

鏡尾的配置與超廣角轉接鏡完全相同,小編實在看不出機身到底是怎麼辨識哪一顆轉接鏡的,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雖然體積看起來不大,但重量是相當沈重的 418g,一顆可以抵兩顆 28mm f/2.0,有沒有轉接鏡比鏡頭本體還重兩倍的八卦...。

裝上 28mm f/2.0 的配置,由於鏡頭重量集中在前端,因此裝上機身後容易有頭重腳輕的狀況,就配重來說其實不大理想,不過可以快速拆裝倒是個優點,可以快速切換魚眼與 28mm 定焦鏡的視野,而不必擔心機身入塵。

三顆鏡頭比大小,由右至左分別是 FE 28mm f/2.0、SEL075UWC、SEL057FEC,可以看出三者口徑皆不相同。 

上方為 FE 28mm f/2.0,左下超廣角轉接鏡 SEL075UWC、右下魚眼轉接鏡 SEL057FEC。

FE 28mm f/2.0 與 FE 24-70mm f/4.0 ZA 比大小,足足小了一截,可別忘了它還是 f/2.0 的大光圈鏡頭。另外可惜的是小編手邊沒有 35mm f/2.8 ZA 以及 55mm f/1.8 ZA 這兩顆定焦,不然也可以拿來一起比大小看看。

鏡頭與轉接鏡裝配實例

以下六張圖顯示 A7 Mark II 裝配 FE 28mm f/2.0 與兩顆轉接鏡的側視圖與俯視圖,給想選購的攝友參考。

FE 28mm f/2.0 單裝

FE 28mm f/2.0 +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

FE 28mm f/2.0 +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

FE 28mm f/2.0 單裝

FE 28mm f/2.0 + SEL075UWC 超廣角轉接鏡

FE 28mm f/2.0 + SEL057FEC 魚眼轉接鏡

下一頁:畫質測試與人像實拍範例

上一頁:實拍範例

 

畫質實測

以下小編針對 FE 28mm f/2.0 以 ISO Chart 做畫質測試,以各級光圈分為中央及邊角兩個地方做測試。不過坦白說小編對這項測試並不敢恭維,因為這張 ISO Chart 的印刷精度並不理想,鏡頭解析力也早已超過這張 ISO Chart 所能檢測的範圍,加上平整度也不均一,因此小編認為參考價值不高,但不失為一個分析畫質的基礎工具。

測試時機身的「鏡頭補償」設置為:

  陰影補償   自動
  色像差補償     自動  
  失真補償   自動

簡單來說就是數位修正全部開啟的意思。那這樣測試還會有意義嗎?「數位修正」一向是頗具爭議的一點,有些人認為鏡頭評測就該純光學表現決勝負,都電子修正了那還測什麼?但小編是抱持另一種看法,在這類短法蘭距大片幅的系統中,無可避免地會有物理光學上的限制,這些限制無疑比傳統 DSLR 要更嚴重許多,從 RF 鏡頭轉接 A7 發生紅移現象即是一例,因此 FE 鏡頭在設計時要克服的光學限制想必更多。

若用「純光學」來解決畫質上的問題不是不可以,但是可能會犧牲更多重要的因素,例如體積(看看那精美的 Bigma),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能夠有限度的減損一點光學畫質,同時大幅縮減體積,再用數位修正來彌補,這對於生活化的輕便鏡頭來說並無不可。舉例來說,Sony E 接環的電動 Kit 鏡 16-50mm,沒開數位修正的畫質和變形是相當淒慘的,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一顆經濟好用的隨身鏡頭。因此小編在測試 28mm f/2.0 這顆鏡頭時,會希望以數位修正為主,一方面是希望知道原廠在這樣的表現下能用數位修正榨出多少畫質,二方面是因為小編認為數位修正也是鏡頭設計的一部份。

機身為 Sony A7 Mark II,韌體版本機身 V1.0、鏡頭 V1.1,此外所有圖檔都是 Jpeg 直出,若以 Raw 拍攝應可取得較優的畫質表現。此外小編收到借測鏡頭之後才發現,連轉接鏡一起測就是要測三顆鏡頭的意思,不過因為小編懶得測借測時間僅有一週多的時間,時間上並不允許做太詳細的測試,因此只能說聲殘念了,不然小編也相當好奇廣角轉接鏡和魚眼轉接鏡邊角的畫質表現。

左側為中央畫質表現,右側為邊角畫質表現

以上可以看出,中央畫質即使是在全開光圈下也屬於可接受的範圍,縮兩級到 f/4.0 就相當理想,邊角則略嫌鬆散,直到 f/5.6 才有比較滿意的表現,最佳畫質同樣出現在 f/8.0。

實拍畫質測試

因為上列這項測試參考價值不高的緣故,小編另列出了實拍照片與 100% 尺寸截圖(Crop)供參考,同樣也會附上 EXIF 資訊。機身設定與前述相同,數位修正開啟,Jpeg 直出拍攝,不過有部分是使用 A7 ,而非 A7 II 拍攝。另外 100% Crop 的區域有所差異,是因為範例圖經過裁切所致,但 100% Crop 圖都是長邊 640 的原尺寸截圖沒錯。

以下有兩張測試照為 f/2.0 拍攝,可以參考一下光圈全開環境下的畫質表現。

f/3.5 1/200s ISO160

f/2.5 1/400s ISO160

f/4.0 1/1000s ISO200

f/3.2 1/40s ISO200

f/2.2 1/800s ISO200

f/2.0 1/2000s ISO125

f/4.0 1/100s ISO250

f/2.0 1/500s ISO250

人像實拍測試

人像拍攝的部分各位可以參見這篇「防水旗艦 Olympus TG-4 發表!微距升級,支援 Raw 檔與對焦點選擇」所拍攝的 Model 照片,在「第四頁的人像部分」全部是使用 28mm f/2.0 以及超廣角轉接鏡所拍攝的,同樣也是 Jpeg 直出未修,但因為屬於其他品牌的發表活動,因此小編這邊就不 PO 圖片了,各位可以點擊以上連結瀏覽。

整體評價

整體來說,小編認為 FE 28mm f/2.0 這顆鏡頭不論是體積或是質感上都屬上乘,畫質雖距離頂級鏡頭有一段距離,但全開光圈之下中央即有不錯的表現,這樣的素質讓小編在許多場合下都可以放心的開大光圈,而這顆鏡頭的表現也沒讓人失望。

事實上在這顆鏡頭消息發佈的當時,小編第一個時間聯想到的是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老鏡,Nikon 著名的「酒吧之眼」,焦段與光圈同樣都是 28mm f/2.0,並以微光環境之下絕佳的演繹性著稱。這兩顆鏡頭除了焦段與光圈相同之外,其他部分差異甚大,年代距離如此遠的鏡頭也無法並列相較(比較接近的應該是較新的 Nikon 28mm f/1.8G)。然而最令人激賞的是,Sony 這顆 28mm f/2.0 體積遠小於過往同焦段/光圈的鏡頭,在散步、隨拍與街拍的題材上十分順手,操作性亦不差,尤其是對焦速度上的表現相當俐落。小編帶出門時經常不蓋鏡頭蓋,套個保護鏡和遮光罩就出門了,想拍時就直接拿出來免卸鏡頭蓋,反正 49mm 的保護鏡也很便宜。

如果屏除理性的因素,小編算是相當喜歡這顆鏡頭,可說是 A7 系統必敗的平價機身蓋,最大的缺憾是最近對焦距離以及放大倍率,290mm 的最焦對焦距離以及 0.13x 的放大倍率實在有點可惜,這令人懷念起了 E 接環 APS-C 的銘鏡 24mm f/1.8 ZA,1/4X(0.25X)的放大倍率幾乎是打遍天下一鏡到底,如果 FE 28mm f/2.0 也能有這樣的表現那就無怨尤了。不過切換成手動對焦可以微幅提升一點最近對焦距離,來到 250mm,放大倍率略增為 0.16x,這樣的表現算是聊勝於無吧。

至於在兩顆轉接鏡的部分,Sony 相當有誠意地祭出了好料,雖然在使用上畢竟不如 28mm f/2.0 順手,原因是因為頭重腳輕的配重以及可靠性。在可靠性這點,雖然相較於 SEL 16mm f/2.8 它的可靠性已大幅提升到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然而進階的攝影玩家仍會希望拍攝超廣角就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魚眼就用魚眼鏡頭。鏡頭加掛的附件雖然更加多元,但因為模組化的因素,這兩顆轉接鏡仍無法非常穩固的固定在 28mm f/2.0 之上,雖然使用上無虞,但使用上可能有些人會擔心可靠性問題。小編與這兩顆轉接鏡相處的時間並不多,畫質表現屬於對得起價格的類型,使用上樂趣十足,最主要的優勢在於快速拆卸,一隻手拿機身,一隻手拆卸轉接鏡,只要一秒鐘就可以切換兩種焦距,做工和畫質也夠水準,加上還不錯的對焦速度,使用上頗為便利。比較可惜的是超廣角僅提供 21mm,實在不能算是有多廣角,如果能夠擁有 17mm 左右的轉接焦段應該會更理想。

28mm f/2.0 是 FE 系統中遲來的一顆好鏡,不僅僅是在於它的焦段與光圈,也在於它的做工、質感、畫質以及便利性。環伺當今單眼,能搭配 28mm f/2.0 這個焦段與光圈並且又是全片幅的選項,Sony A7 應該是最輕便輕巧的選擇,搭配 A7 僅約 674g 重,搭配 A7 II 也 800g 不到,這樣的便攜性在 Canon 與 Nikon 的全片幅系統上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達到的,這點 28mm f/2.0 可說是妥善地發揮了 A7 系統的優勢。相較起高階鏡頭,雖然非 G 鏡也非蔡司,但不以最高畫質為優先的想法,反而讓這顆鏡頭更加的經濟且便於使用。如果可以,小編會希望 Sony 多推出幾顆這樣的鏡頭,也許在細部條件上,28mm f/2.0 未臻完美,但它絕對是符合價位的選擇,至少是 A7 系統上相當理想的隨身鏡頭。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手机平仓大折扣: www.freepromonow.com
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