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Computex 2015:USB 3.1 外接固態硬碟與外接盒登場,速度比 USB 3.0 快 2 倍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Computex 2015:USB 3.1 外接固態硬碟與外接盒登場,速度比 USB 3.0 快 2 倍



USB 3.1 相關產品自稍早前相繼現身後,吸引了許多消費者注意,Computex 2015 活動期間,少不了有各式相關產品展出。不過熱門的其實是 Type-C 隨身碟、線材之類產品,USB 3.1 只能算是還在醞釀當中。無論如何,讓我們來看一些支援 USB 3.1 的儲存裝置,驚喜感是否超越現行 USB 3.0 產品。

USB 3.0 推出當年,SanDisk 策略保守,以致產品推出時程較晚,但是到了 USB 3.1 大轉變。於 Computex 2015 開展前宣布推出的 Extreme 900,是款約莫 2.5 吋大小的外接固態硬碟,提供 480、960GB 與驚人的 1.92TB 容量選擇。基於支援 USB 3.1(Type-C),官方標示全產品線最高存取速度皆可達 850MB/s,著實讓人驚呼「這容量(速度)還比我電腦裡面裝的固態硬碟大(快)!」。

SanDisk Extreme 900、500
▲ SanDisk Extreme 900 不只採用 USB 3.1 介面,更具有驚人的 1.92TB 容量。
(上為 Extreme 900,左下為 USB 3.0 介面設計的 Extreme 500)

Extreme 900 雖然是消費性產品,但如同自家其他 Extreme 產品線,主要是針對專業工作者、極致玩家應用導向設計。在 USB 3.1 介面大頻寬幫助下,它不只是個用於存放資料的外接儲存裝置,其實也能夠直接當工作碟使用。SanDisk 攤位實機展示,CrystalDiskMark 測試結果在 850MB/s 上下,和規格標示相當接近,幾乎達到現行 USB 3.1 橋接器的性能上限了。


▲ SanDisk Extreme 900 效能實測速度達到 850MB/s 上下,反觀 USB 3.0 再高也不超過 450MB/s,有許多更不到 350MB/s。

Apacer 所展出 AS730,既是款內接固態硬碟,也能當外接固態硬碟使用,因為它是採用SATA 6Gb/s 與 USB 3.1(Type-C)雙介面配置。想當然耳,它本質上是個典型的 SATA 介面固態硬碟,因此標示存取性能僅讀取 520MB/s、寫入 450MB/s,至於容量選擇有 120、240GB。AS730 是偏向玩家、遊戲導向設計,因此還加上炫目的 LED 燈號設計,噱頭性可說是頗高。

Apacer AS730
▲ Apacer AS730 設計成可以一機兩用,是否會受到歡迎值得關注。

Apacer AS710、AS720
▲ Apacer AS730 雙介面兄弟產品 AS710、AS720 系列,可以配備 NFC 提供資訊安全防護功能。

國內零售通路較為少見到的 Super Talent,所展出 USB 3.1 Portable RAIDDrive,從字義不難看出來結合了 RAID 功能設計。其內部是配置 2 組 M.2 固態硬碟插槽,組建 RAID 0 模式最高存取速度標示能達到讀取 750MB/s、寫入 700MB/s,容量選擇則是從 128GB~1TB。相較於前述產品,這款體積相對小巧許多,外觀設計與處理也更加討喜些。

Super Talent USB 3.1 Portable RAIDDrive
▲ Super Talent USB 3.1 Portable RAIDDrive 看來是裝配採用 Phison 控制器的固態硬碟模組。

如果你喜歡 DIY,那麼 Vantec 一口氣展出多款外接盒產品,不失為參考方向。單純想將固態硬碟外接化時,能選擇如 2.5 吋版的 NexStar 3.1,產品規格標示支援 UASP 傳輸模式,而且有 Type-C 與 Type-A 兩種連接埠選擇。如果想獲取較高效能,那麼 NexStar MX 為 2.5 吋、2Bay 設計,提供 RAID 功能並且支援 UASP,速度與容量可以兼得。

Vantec NexStar USB 3.1
▲ Vantec 展出一系列 USB 3.1 商品,主力為 2.5 吋外接盒與主控制卡。

延伸閱讀:

MacBook 讓 USB 3.1 話題加倍火熱,電腦族免等待立即就能擁有

Asus USB 3.1 解決方案實測,800MB/s 速度好快啊!

主機板廠相繼推出 USB 3.1 方案,探究升級價值與其必要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手机平仓大折扣: www.freepromonow.com
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