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不過是讀(十三)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不過是讀(十三)



黑道與核電

《黑道與核電》
記者鈴木智彥與黑道人士混熟,專訪他們,這次潛入洩漏輻射的福島扮作工人,引證黑幫與核電工業存著何種千絲萬縷的關係。核電與水利、電訊業不同,沒外資企業,是唯一只日本人獨自經營的行業,因大部分都設在沿岸的鄉郊地區,需黑道疏通、擺平各地人士,進行收地、招募工人等工作。沒有核電這些窮鄉僻壤根本掙不到錢,所以黑道長期以來依附這產業而生。某些黑幫雖已注册,成為法人機構,但政府仍不願承認核電業與黑道的關係。作者進入受損的二號發電廠進行普通的搬運工作,需穿著厚重的防禦衣服,結果有人因而焗死。重建工作進展緩慢,福島事件發生已超過五年,至今仍未能回復原貌。
為什麼找來這本書讀?任何地方企業與黑道都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日本核電業只不過是個例子,引導你去思考,然後當你身邊發生什麼聽來匪夷所思的事情時,你便能學會臆測、分析,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判斷力,不再需要依賴別人告訴你的所謂看法。
讀多點書,培養思考,一再反芻自己的判斷、推翻自己的想法,最終答案躍然紙上。

告白與告別

《告白與告別》
這本記錄了韓寒拍攝第一部電影《後會無期》的軼事,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感想。韓寒的非小說散文總能吸引我。之前看了電影十五分鐘因為感覺不太對勁所以作罷,這次看過書後,想了解他說的話於是多給電影一次機會。電影最初幾分鐘便展露了我不喜歡的韓寒小說一貫風格,就是無聊的玩笑調侃,非得讓你跳出故事的主軸,這感覺貫通電影。他說這是公路電影,沒有公式的鏡頭與橋段,我只可以說電影結尾是我唯一欣賞的地方,當然作為首部電影韓寒比許多人好多了。

平凡的邪惡

《平凡的邪惡》
記錄二戰納粹戰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過程,不過讀來感覺沈悶累贅。這本六十年代出版的書仍歷久常新,是因為起了一個很不錯的書名,得到一個經常挪用的詞彙。艾希曼掌管猶太人移民事宜,到死仍堅稱自己沒錯,因為屠殺不屬他的部門。希特拉在德國二戰前曾推行所謂毒氣醫療,解決國家的老人與傷殘者。於是到後來屠殺猶太人在某些人眼中便覺得同樣是幫助國家,以這種溫水煮蛙方式使人麻木。人每每有種逆來順受的墮性,之所以我們為何在大是大非上絕不能退讓。德軍人人成為殺人機器一部分,有人負責捉拿,有人負責押送,有人負責按鈕,將殺人過程分階段進行,每個人便不覺是殺人,他們都只是執行指示。就如《路西法效應》,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刻成為魔鬼,當你放棄良知、良心行事。
而我們這地方居然仍有掩著良心人叫人審慎看待良心。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
河合俊雄是河合隼雄的兒子,子承父業,他們同樣是榮格派的心理治療師。這本是將雜誌的約稿輯錄成書,主要圍繞《1Q84》這部小說分析背後的心理現象。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四位一體、宗教符號、前時代與後時代等這些我讀小說時完全沒有想像過的事情,原來以治療目的來閱讀,甚至可以通過書獲得精神力量。從這麼一個嶄新角度閱讀村上春樹相同有趣,但也許我沒有榮格的理論基礎知識,看下去逐漸一頭霧水。只是可以肯定,河合俊雄同樣是個重度村上迷。

Pepita 當井上雄彥遇上高第

《Pepita 當井上雄彥遇上高第》
與上一本完全沒有關係的書,不過巧合起了個相似的書名,我又剛好同時閱讀而已。畫SLAMDUNK成名的井上雄彥在巴塞隆納旅遊,欣賞高第的建築,造訪高第的出生地,想像他是如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我喜歡閱讀這類型的書,通過一個漫畫家的目光去欣賞一個建築師,讓我同時觀察這兩個創作人。Pepita是高第唯一的戀人,分手後他一直單身,全身投入宗教,到四十多歲未完成聖家大敎堂便去世。書中不少井上雄彥的速寫,及上色的細描,可以得知他畫漫畫以外的臨摹能力。

畫內音

《畫內音》
這是電影行內術語,意即電影角色裡聽到的音樂,畫外音就是只觀眾聽到的音樂。不過作為書名這裡分別分成兩部作者羅展鳯方便寫她喜歡的音樂,一是與同一導演合作無間的配樂家,二是自己喜歡的電影與音樂。多年前經她書中的推介,我認識更多電影音樂人的名字,不過現在已沒有最初看她書時的喜悅。或許,應該需要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只是仍未有時間觀看電影,更遑論聽其音樂。到了一個年紀,你會將時間放在已知的事情上,因為深深發掘比大量淺挖能得到更多。

0102_好電影的法則

《好電影的法則》
我覺得那所謂的101條,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談,若果對拍攝電影感興趣的人想必已得知那些事了。這類型的工具書對你無甚幫助。包裝成箴言也沒用。

毒舌的技術

《毒舌的技術》
數年前看過北野武的《菊次郎與佐紀》,書名是他的父母,記錄他小時的往事。若果我對哪個創作人感興趣,那他的書我總想一讀。這本是寫於二千年初,大概他認為日本人個性含蓄、少與人抬槓,在政治舞台上總是輸家,於是他教日本人需要重新學會毒舌,像他一樣牙尖嘴利。內裡都是一些雜談,隨便亂說,於是我也隨便看。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看雜誌時某個受訪者推介過的書,於是記下書名找來看。有位編輯想了解著名的創作者有什麼共同的生活習慣,於是在專欄持續幾年描寫他們的生活,當中包含作家、詩人、音樂家、文化人、畫家、建築師、發明家等一百六十多個人,從有限的文獻中找答案,記錄他們的作息、創作心得。最後結集成這書。我對喜歡的創作人特別感興趣,不過一口氣讀的話可能感到無聊。有些人要規律生活,有些要晚上才有靈感,有些喜歡弄壞身子,有些需要固定工作以便創作…看罷沒什麼得著,只了解到每個人總有自己的路。當然每個喜歡創作的人都能從這四百年來的創作人當中找到相似的身影。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