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掙扎中求生存!緬甸台商的故事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掙扎中求生存!緬甸台商的故事



緬甸被視為東協最後一塊處女地,開放後吸引大量外資進入,讓她短短數年從北韓般的鎖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舞台的新星,然而快速發展下許多問題隨之而來,前往緬甸發展前,應先了解當地民情與文化。

緬甸自軍政府時期以來就是相當親中的國家,國人入境簽證會另外以紙本呈現,意即不承認我國護照。我國2016年於仰光正式成立駐緬甸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理與台相關經貿與交流業務,為兩國關係破冰升溫。

緬甸是在2012年才逐漸對外國企業開放,除農友種苗和通越集團兩家木業及農業的公司外,一般台灣企業大多是這3年才進駐,相對於日本、中國等大國運用國家力量協議,帶領各大企業進駐開發基礎建設,台灣則是各廠商獨自進入,遇上難題仍得靠自己力量解決,或轉與當地華商組織合作接洽,如外貿協會、台商總會、福建商會等。緬甸投資法規限制多,且當局不承認我國開立的文件,台商無法以國家名義設立任何單位,因此往往使用第三國或掛當地人頭進行投資。

日前看來,新南向政策尚未給多數台商帶來太多實質幫助,遇上難題仍得靠自己力量解決,或轉與當地華商組織合作接洽,如外貿協會、台商總會、福建商會等。一般來說,緬甸投資法規限制多,且當局不承認我國開立的文件,台商無法以國家名義設立任何單位,因此往往使用第三國或掛當地人頭進行投資。

電力設施短缺,太陽能產業是潛力股

由於發電機設施不足、中小企業用電量增加、緬甸人口增長,水電供應短缺至今仍是民生大問題,直至今日,國際都市仰光仍然有每日斷電、停水的情況,夏季用電量高峰尤甚如此。

根據統計,緬甸是整個東南亞電力最不普及的國家,至今仍有將近4成的國民無電可用,電力短缺帶來的不便與影響,除斷電當下生產設備停擺,更可能造成通訊中斷、企業營運成本激增,因此不只工廠,許多商家、富人家庭都會自備發電機,因此發電機與太陽能板是潛力市場。緬甸的網路與電腦普及率不高,電腦價位高,對多數家庭來說是奢侈品,每年電腦市場也只有10多萬台的規模,相比全國5,300萬人口可說是極為稀少。

過去軍政府獨裁統治下,為壓抑政治犯與異議者,曾多次關閉大專院校,造成緬甸人才教育的斷層。而政府在教育上缺乏補助、編列設備預算,許多學校只存有老舊電腦,且在校方人員恐懼毀壞的官僚心態下,設備多數束之高閣,成為官員考察時的展示品。

除教育水準跟設施普遍不足外,許多應屆大學畢業生並不具備基本的職場技能,甚至有學資訊工程專業的大專學生,畢業前竟完全沒實際碰觸過電腦。另一個極端是,高階人才月薪破千美元非常常見,這些人才因為稀有,多數為外資大企業爭搶的對象。不過也因充滿工作機會,人才流動率高,常造成企業訓練成本高漲 。

職場文化:必須接納不同族群

緬甸文化與華人差異甚大,職場觀念迥異於華人,舉例而言,當地人較重視個人顏面,若上司當面指責,可能導致員工無法接受而立馬提離職,甚至是不告而別,如何拿捏端看企業主的智慧與經驗。

與華人敢衝耐操的性格相比,緬甸勞工做事比較慢悠悠,不管是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皆需要一定時間磨合讓兩方達成共識,緬甸是多民族國家,若是團隊中有不同族群或宗教出身,無形間容易成為隔閡,適時關心不同族群出身的同仁,或者舉辦各種活動,促進員工間互助默契,對領導團隊會有相當的幫助。

緬甸政府雖然已大大提高基本工資,但因不滿薪資而發動罷工的情形還是時常發生,主要以男員工較常鼓譟發動,也許因為這個因素,參訪過的台商工廠裡面,發現幾乎都是女性員工為主。

官僚體系的腐敗,讓人脈關係成為在緬甸發展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使新政府改朝換代,底下的基層官員卻仍是同一批,若跟緬甸基層官員有相當程度的交往,甚至可以花小錢省大錢,省去許多應繳的關稅或政府規費;但相反的,若是沒有一定程度的「互動」基礎,打理不到位,許多意想不到的小事會變得窒礙難行,等待審批也要有會耗費大量時間的心理準備。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子碩(Jason Huang):台北人,中央大學經濟系畢業。任職於台灣科技品牌廠,派駐仰光擔任產品經理,熱愛壯遊、偶爾窮遊,流浪東南亞前對各國一知半解,紮根緬甸後多次環遊列國,樂於追求文化衝擊與擁抱多元價值觀。

※亞細安研究會(SRA):是外貿協會培訓中心(ITI)學員組成的東南亞研究組織,目前有新竹、高雄兩大分點,創立於2015年6月,透過邀請專家學者座談、訪問國內移工、東南亞留學生與新住民,組團前往東協國家參訪台商與當地企業進行研究,以相互理解為宗旨推廣東南亞政經文化。

中時電子報 徐慈薇/編輯、黃子碩、亞細安研究會/文


The post 掙扎中求生存!緬甸台商的故事 appeared first on 中天快點TV.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