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阿公阿嬤當記者 大目降老調新彈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阿公阿嬤當記者 大目降老調新彈



失落了故事的土地, 就像無根的浮萍, 在時代的洪流中, 隨波飄盪, 世代的交替成了時代的鴻溝; 能為四百年的城鎮, 補綴起三種時代文化的, 便是用一生為土地寫故事的阿公阿嬤, 以及以文化做創新的「新」「化」人……

來來來,大家看,這就是牛港公廟,它是一座可以移動的廟宇喔!」從永康西勢國小退休的曾進發校長帶領著志工紀錄這座只有新化才有的百年小廟歷史,他從小就在這座廟旁嬉戲,卻不知道為何它叫牛港公廟?直到二○一二年參加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舉辦的「阿公阿嬤當記者」活動之後,他才帶領著志工們為廟尋根,拾綴起它的歷史。

另一頭,從新化高中教務主任一職退休的陳坤發老師,雖然本身是澎湖人,卻為了新化老街傳說中的「三十六攤(販)」追本溯源地四處採訪耆老,為新化早期輝煌的貿易時代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也成為三年前(二○一三年)新化舉辦「復刻大目降卅六攤古早味」活動的基礎。另外,隱居山林中、少有人知道的康家百年聚落,以及只有老一輩才知道的鄉野傳奇故事……等,都是拜這次活動之賜,讓在地的阿公阿嬤記者及時為這塊土地寫下了充滿情感的回憶!

「這些歷史記錄,都是新化的寶!」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王榮森表示,真是多虧了阿公阿嬤記者,把這些遺失的歷史段落找回來,不然,許多當時的受訪者現在都已中風或辭世了,若不是當時累積了這些人文素材,就沒有後來「埕誌」與「新化ing」兩種刊物的發行了。而當時會在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計劃裡,提出讓阿公阿嬤當記者的構想,也是因為新化有四百多年串聯西拉雅、日治與戰後三大文化的歷史底蘊,並非只有眼前所看到的日式建築古蹟而已。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許明揚感嘆地說:「若不把在地故事寫下來、傳

承下去,年輕人又怎麼可能了解自己的根?又如何愛自己的家鄉呢?」因此,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自從二○○九年成立以來,記錄當地人文歷史,就被他們視為首要工作。

不過,要為土地寫歷史,若是由外地人或年輕人來採訪,不僅對新化的了解太淺,摸不著頭緒,就算要找人詢問也不知從何問起。所以,許明揚與協會的夥伴們腦筋一轉:「就由在這兒生活、生根的阿公阿嬤當記者,自己擬定主題,並帶領志工們去尋找相關人士採訪,應該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只不過,因為經費和經驗不足,所以運作上遭遇到一些溝通上的問題,例如:講師授課的內容太過艱澀,不適合阿公阿嬤與志工操作執行;許多阿公阿嬤較不擅表達,所以還是只能受訪,無法主動帶隊採訪;原定分享拍攝影片的網路平台因經費不足無法持續運作等。

然而,看看現在的新化吧,不僅有經過色彩改造計畫的老街牆面、整齊的招牌與街燈、舉辦過轟動全國的踩街活動,還有去年新開幕的「大目降文化園區」。其中,不管是蘇家古厝、梁道故居、新化傳統市場或是武德殿的文化歷史整理保存,都含藏著當時試圖讓阿公阿嬤當記者所保存下來的文化足跡與在地情感。

在武德殿當志工的陳楠修說:「原本,我是在奇美博物館當志工,有次遇到陳老師,他問我,可以在奇美說故事,為何不回新化說我們在地的故事?」於是,他便參加了志工招募會並當場報名,而後,又主動承擔導覽解說的教育訓練工作,為了編教材,跑遍了全省的武德殿,讓文化可以完整的傳承給後人。而陳坤發老師自己,則持續不輟的以四句聯記述著新化的人文風景;曾進發校長,則定期為「新化ing」刊物撰寫當地建築與廟宇的故事。

從社造協會成立第二年就參與、執行所有計劃的總幹事許明揚為了新化的社造理想,情願辭去原本在大學裡收入穩定的專案助理工作,接下這個不支薪的職位,就是要證明「社區營造」也可以作為產業來經營。要讓年輕人願意回鄉,就要能提供年輕人得以生存的機會。許明揚想運作出一個可以深入農村、草根蹲點又能創造貢獻的模式,「這裡,就是我要實現夢想的地方。」(以上圖文內容出自天下雜誌出版「上好一村 三十五個同村共好心故事」)

台南市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小檔案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獲獎記錄:2011年理想社會類楷模獎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仁愛街32號

電話:06-5903409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The post 阿公阿嬤當記者 大目降老調新彈 appeared first on 中天快點TV.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