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說著說著卻更生氣了!抱怨不是壞習慣,但「找對人」說才能真正消氣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說著說著卻更生氣了!抱怨不是壞習慣,但「找對人」說才能真正消氣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抱怨」似乎是個負面的詞彙,越是重提負面情緒就會越高,但是真的不能向他人訴苦嗎?作者草薙龍瞬是日本的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責任編輯:吳玲瑄)

之所以不能說批判性的語言,是因為那樣會對「心靈的清淨(打造純淨的心靈)」造成妨礙。會使我們自身的憤怒與慢心等「煩惱」(心靈的痛苦)增加。

但心中明明累積著不平、不滿,卻硬要保持沉默的話,也會令心靈窒息。「想抱怨(憤懣累積到相當程度)」時,我們該如何是好?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抱怨也可以,只不過,必須遵守一定的條件。

條件就是--

●抱怨後,若會使憤怒增強的話,選擇沉默比較正確。
●抱怨後,若能痛快消除憤怒的話,選擇抱怨也是正確的。

關鍵在於「是否能消除憤怒」。向意氣相投的朋友訴說職場上發生的事或對家人的不滿,這應該是大家都經常會做的事。

這時,如果我們的動機是「證明自己才是對的」(被認同的欲望)的話,那麼我們就會不停尋求對方的認同:「明明我才是對的,為什麼那傢伙卻不肯看清事實!」「你說,是不是很過分?」結果說得越多,憤怒值越高。

當自己所說的話又進一步引起自己的反應,而感到「說著說著,覺得更生氣了!」的話,那麼這就是錯誤的抱怨方式。

「能傾聽的對象」才是正確選擇

抱怨時的絕對原則是「以能消除憤怒的方式抱怨」。換言之,抱怨的條件就是「對方能夠理解」。

向意氣相投的朋友抱怨時,對方會笑、會點頭、會側耳傾聽,而我們也會因此得到宣洩。所以對方若是「能夠理解的人」,那麼抱怨就是可行的。

反之,若你在抱怨時,對方給你的回應不是「理解」的話,那他就是應該避開的抱怨對象。

比方說,對方若回過頭來對你說教:「那你這樣改正不就好了嗎?」或者用略帶高人一等的態度,給你牛頭不對馬嘴的「鼓勵」:「看來你也真辛苦,可是別擔心,每個人都是藉由這種過程成長的唷。」遇到這樣的對象,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早知道就不說了」。

因此,我們必須慎選對方是不是一個「能夠理解的對象」。

延伸閱讀:
日本人都在學的「恢復自由的心」思考法,煩惱立馬可以解決!
成熟大人才懂的事:保留「模糊地帶」,反而是自信的表現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讓日子煥然一新的 50 個微修行》,由究竟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mintchipdesigns, CC licensed。)


【VidaOrange 正在徵 社群編輯 唷】

 如果你平常關注職人、寵物、親職、旅遊美食、占星、兩性、下廚、居家裝飾、健康、穿搭潮流、化妝保養,以及影劇議題,歡迎加入 VidaOrange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VidaOrange 社群編輯:您的大名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