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這段感情該不該走下去?」聽 TED 百萬點閱心理學家從情侶的「話語習慣」看走下去這件事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這段感情該不該走下去?」聽 TED 百萬點閱心理學家從情侶的「話語習慣」看走下去這件事



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你有好好觀察過自己與另一半嗎?當問題發生時,誰會傾向先怪對方,誰則是先怪自己?你們是用講出「感受」的方式表達,還是用「抱怨」、甚至「批評」的方式對談?

身為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並兩度受邀到 TED×Taipei 演講,創下高達 150 萬點閱率的國際心理專家 陳永儀 想藉由打開她的診間,讓每對情侶都能身歷其境,從而去瞭解彼此「爭吵」的原因以及「問題」的解方。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 / 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聽起來你們上週過得好像不錯。但是⋯⋯小莉,怎麼你看起來好像有心事?」我問。

「嗯⋯⋯」小莉沉默了一下,浩威卻笑了起來。

這是什麼狀況?

小莉嘆了一口氣,說道:「今天心情本來很好,因為休假。浩威也剛好在家。我累積了太多休假,所以要找機會休一休,就選了浩威本來休假的時候⋯⋯」浩威在一旁搖頭,表示不相信,或不認同小莉分享的事(我的解讀)。

小莉繼續說:「但是下午還是有個重要的會議得參加,只要打電話進去加入會議就可以了。我在家東摸西摸的,結果就忘了時間。忽然想到的時候,還好才過兩分鐘,立刻打進去,所幸沒有大礙!」

「哇,還好你想到的正是時候!」我說,知道重頭戲在後頭。

「問題是⋯⋯問題是浩威明明知道我有這個重要電話要打,明明看到時間到了,卻沒提醒我!這人實在太自私、太不顧別人了!」

浩威馬上接著說:「我怎麼知道你什麼時候有電話要打?看你在聽音樂很享受的樣子,就讓你放鬆一下啊!」

小莉:「你明明知道,我跟你說過!」

浩威:「我真的不知道,你沒說!」

他們你來我往,一句接著一句,我還沒來得及插上嘴,就聽到小莉說道:「你真的很自私,只顧自己,這樣會是一個好爸爸嗎?」

診間裡突然安靜了下來。

不順時,你會怪別人或怪自己?

記憶的可信度低得可憐,不像電腦的硬碟可正確地記錄所有資訊。

人的注意力跟記憶力都是有限的。我們的眼睛不像錄影裝置,可以客觀又完整地記錄所看到的一切。 眼睛跟注意力不但都有盲點,而且還會受很多其他因素所影響 ,如近期的經歷、自己的期待、當下的環境,等等。我們的記憶,可信度更是低得可憐,不像是電腦的硬碟,可以正確地記錄所有儲存進去的資料。

夫妻之間,對於所發生事件的內容各說各話,並不罕見。我常常聽到夫妻敘述彼此間的互動,就好像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一樣,我要很努力控制,才不會問出:「你們確定當時是處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裡面?」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小莉說「有」,浩威說「沒有」,兩人對當時的情況擁有不同的記憶,如果光是這樣,問題還比較好解決。

在兒童行為的研究中,當孩童遇到壓力事件時的行為反應可以被分為兩種:外化(externalizing)與內化(internalizing)行為傾向。

外化行為是以外在環境為重心的反應,如對別人的敵意、對物品的破壞,等等。相對來說,內化行為是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如自責或沮喪。換句話說,碰到壓力事件,不順心的事, 傾向於外化行為的人會把結果歸因於自己以外的一切:怪別人、怪環境,傾向於內化行為的人則會把結果歸因於自己:怪自己。 有外化行為傾向的人,可能有攻擊性,容易造成衝突,內化行為傾向的人,則容易經歷低潮,有過度自我批評的行為。

小莉是比較偏向外化的人,因此當她發現不小心過了打電話的時間,第一個反應就是怪浩威沒提醒她。這是可以預期,也符合小莉行為模式的反應。但是,記得先前提到的四個騎士嗎?其中之一是 批評 。批評與表達感受,甚至抱怨,都有所不同。 (編按:四個騎士分別為 —— 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收錄在《感情這回事》的第一章節。)

批評是把發生的事件擴大了,把事件與對方這個人的本質做了連結,畫上了等號。關於這件事,事實是,小莉錯過了打電話開會的時間;而浩威沒有提醒她也是事實。至於浩威為什麼沒有提醒她,或該不該提醒她,有許多的可能性,也有討論的空間。

如果今天小莉說:「哎呀!你怎麼沒提醒我,氣死我了!」這是 表達感受

如果她說:「明明說好要提醒我的,你怎麼沒有!」這是 抱怨

但今天小莉說的是:「你只顧自己,你很自私。」這就是 批評 —— 她把一個事件變成一種人格缺失了。不僅如此,小莉更是加碼、加重了這件事的意義,把它連到浩威會不會是好爸爸的議題上。這對雙方的關係是有殺傷力的。

浩威說,他本來覺得這很好笑,他怎麼可能故意不提醒小莉?他覺得這個指控很荒謬,所以本來是一笑置之,也不敢相信這種事也值得拿來診間講。但當小莉在診間把這件事,以及她對浩威的指控重複地說出來時,浩威也懷疑,小莉是不是真的這麼想他的?

批評周圍的人,是我們都會做的事,有時這些批評也是正確的。或許,浩威真的是一個很自私的人。但是面對這樣的批評,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偶爾為之,影響可能不大。但是經常這麼做,久而久之, 常被批評的那一方,會覺得被攻擊、被傷害、不被認同、不被接納,也就可能產生很多的不平、憤怒、氣餒和沮喪。

這不只是親密關係之間要注意的習慣,在教育與親子關係方面,有時候也會聽到父母或老師脫口而出:「你這壞孩子」、「你怎麼這麼懶」——通常我們會建議盡量避免做這樣的指責,一句話就把整個人給否定了。雖然要完全避免也不太可能,但只要注意一下,謹慎一點,就會有很大的幫助。還好,只要不經常、持續地這麼做,人通常是很有韌性的,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當批評習慣了,會演變成鄙視

在婚姻中,當其中一方,或是彼此開始有批評對方的習慣,可能會為另一個騎士的出現鋪路,而這個騎士對婚姻的威脅是比批評更大的,那就是 —— 鄙視 (contempt)。

在小莉與浩威的關係中,開始見到鄙視的痕跡。我要多了解一下小莉的想法,評估他們的互動,看看是否能減低批評、預防鄙視出現的頻率。

「小莉,我們先把浩威會不會是個稱職的爸爸這個議題放一邊。關於浩威沒有提醒你打電話這件事,你說有叫他提醒,他因為自私所以不提醒?」我問小莉。我想要了解小莉是如何評估浩威的動機,怎麼想浩威的,她認為浩威是不重視她、忘了,還是他是故意的,還是有其他原因?

「對!」小莉點頭同意,這簡潔的回答並沒有給我滿意的答覆。

「你可不可以幫助我多了解一點你的想法?為什麼一個自私的人會在答應你要提醒你後,卻沒做到?」我不放棄,繼續追問。

「他知道我時間到了,也知道要提醒我,但覺得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比較重要,反正別人的事都不重要就對了啦!所以就沒提醒我⋯⋯」小莉認定了這一點,所以完全不考慮浩威可能真的不知道她有電話需要回覆的這個可能性。

「浩威,可以說一下你記憶中當時的情況嗎?你在做什麼、想什麼,有印象嗎?」

婚姻與個人諮商的不同之一,是可以及時在現場確認當事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樣少了假設跟猜測的環節,從某方面來說,是省了一些功夫。

「沒有,絕對沒有!我怎麼會明知她有重要事情而不提醒呢?我真的不知道她的 schedule,也沒有特別想去問。」浩威大動作地搖頭揮手,越來越不耐煩。

我轉向小莉:「浩威說的我們都聽到了,所以⋯⋯顯然你們的記憶跟認知很不一樣。 我想問你的是,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我預期小莉會翻白眼地說:「我怎麼知道!」所以還沒等她回覆,我就繼續問道:「你覺得他是刻意在說謊嗎?」

這好像是一個很愚蠢的問題,浩威有必要在這演戲、說謊嗎?這事有這麼嚴重嗎?但是依照小莉的邏輯下,這是最可能出現的結論了。

我希望他們都能看到,在極度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常常會忽略明擺著的解釋,而堅持我們的認定,這樣就是有點在鑽牛角尖了。如果要我猜,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誤會:「我以為⋯⋯」、「我明明⋯⋯」但是彼此卻有不同的認知。不過,目前小莉很抗拒接受這個可能性。

「我們暫且假設他是這樣的人:自私、不重視你,還會說謊。你當初認識他的時候就是這樣嗎?」我想協助小莉釐清她的邏輯。她批評浩威自私,這個特質不會是短期內出現的,所以結婚前應該就有。我想讓小莉想一想的是,在這前提下,你還是嫁給他,只有幾種可能:

1. 浩威掩藏得很好,婚前看不出來。
2. 婚前你就知道,但認為影響不大,還是嫁給他。
3. 婚前你就知道,但希望他婚後會改變。

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那就是浩威其實沒那麼自私,你把小事放大了,你的認定不是正確的,是誇大反應無限延伸的結果。我是希望用小莉自己的邏輯,讓她得到最後一個結論,但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還沒準備好知道答案,就先別問問題

在親密關係當中,特別是婚姻生活裡,一定會有摩擦,一定會有對彼此的傷害、失望、不滿與抱怨。當我們發現向對方的指控是他的本質時,就應該提醒自己,問問自己,這樣的批評是正確的嗎? 如果是,如果浩威真是這麼自私,小莉就要評估自己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丈夫了。因為不管是當初沒注意到,或是對方變了,這種個人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來越明顯,是很難改變的;一直要求對方改變或是批評對方,只會傷感情,自己也不快樂。

相對地,如果小莉對浩威所做的指控可能是不正確的,是被當下的情緒所影響,覺得浩威就是惡意、蓄意,那小莉要努力的方向,則是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來提醒自己、問自己:「我所認識的浩威是這樣的人嗎?他會做這樣的事嗎?」如果小莉的答覆是:「是!」那我的下一個問題會是:「你會跟這樣的人繼續生活下去嗎?」

英文有句俗語說:「如果你沒準備好要知道對方的答案,就先別問這個問題。」(Don’t ask the question if you are not ready to hear the answer.)這類的問題包括:「你愛不愛我?」、「我該減肥嗎?」、「我看起來幾歲?」等等。 在診間裡面,我不怕問有挑戰性的問題,也不怕問回答可能是壞消息的問題,因為在診間裡,最重要的就是真實: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感受。有了真實的答案,接下來的問題都可以一起面對。

小莉的回答會決定婚姻諮商的方向,也會影響接下來雙方可能要做的決定。我預備好了,對於接下來這一連串的問題,也準備好了, 不論答案是什麼,都是可以一起面對的。

Learning of Love:
如果你沒準備好要知道對方的答案,就先別問這個問題。

在心理診間故事集裡找自己: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在親密關係中,什麼更重要?】聽 TED 點閱破百萬、心理學家陳永儀談讓愛情長久的「一種領悟」

【要怎麼讓對方更在意自己?】情感講師:活用「2 個技法」,製造「邂逅」而非不自然的搭訕

「你對他那麼好,那他對你怎麼樣?」人氣主播蕊希:有時候不是愛出錯了,是「關注點」放錯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