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管中閔:政府不該扶助特定產業,點火讓國外創投來台帶動創新才是正道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管中閔:政府不該扶助特定產業,點火讓國外創投來台帶動創新才是正道



最近一週,蔓延在台灣新創圈的大好消息就是,包括美國矽谷知名創投 500 Startups、同樣來自美國矽谷的台美共同經營的 TransLink Capital Partners III、由之初管理顧問公司經營的本誠創投,以及台灣工研院與美國國家級實驗室發起的華美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在內的四間創投公司,都將開始把眼光看向台灣新創公司!


而且,投資標的不再像以往只有已經 IPO 的、或者已經穩抓市場的成熟企業,這四間創投公司眼睛瞄準的,都會是還在種子期的早期階段新創公司。


vc(表格來源:聯合新聞網

促成這樁美事的,是國發會。


過去是沒有國外創投看得上台灣新創公司的,不是新創團隊不好,是台灣的投資限制太多;拿不到錢,光是「資金」這件事搞不定,就讓許多台灣新創團隊折煞了半條命。沒有天使、沒有創投,新創公司向政府求救的聲音,國發會有聽見,於是 2013 年首先有了「政府當天使」、出動國發基金直接投資新創團隊的政策。但這只是救命錢,沒有徹底發揮「扶植創業」的功用。


於是,在密集接觸台灣創業者之後,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重新發現到,台灣真正得解決的、政府真正該協助的是搬開創業者在創業路上的石頭,並且協助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除了資金挹注外,還包括鬆綁陳腐法規、引進國外創投,以及設立創業園區,稱為「創業拔萃方案」(HeadStart Taiwan)



一、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積極排除各類法規障礙: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法規鬆綁平台,主動蒐集不利創新創業發展的法規障礙,進行協調與鬆綁;研提創新創業認定原則,供相關部會鬆綁法規之參考。


二、引入國際資金與專業知識:將由國發基金點火,促成國內外創投合作,引進國際創投專業知識;並運用創新誘因機制,引導資金投資我國早期新創事業,加速新創事業發展。


三、打造國際創新創業園區:選定花博園區為推動地點,由民間主導建立微型創業生態系統,引進國內外新創事業,聚集育成加速器、創投、專業業師等資源,提供新創一站式服務。



正如管中閔這次接受《TechOrange》專訪時說到的:「就算國發基金可以解決創業者第一桶金的問題,但沒有意義,團隊成長到一個階段還是有可能倒掉,應該要提供一個更完整的協助與改善,想想中間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是政府可以用的。」


創業拔萃方案扮演的就是「建立創業生態系」的角色,而引進國際創投這件事之所以會受到創業圈註目與討論,原因很簡單:在台灣有過募資經驗的創業者都知道,台灣缺的不是資金,是對新時代創業體系的知識能力。


台灣老創投仍然用舊的硬體資產計算模式,來估算軟體業與網路服務業的價值,導致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話不投機半句多;而且因為「看不懂」軟體的創新與發展模式,而無法「冒險」把資金轉移到新世代的手上,也吃不到創業的甜美果實。


因此引進國外創投,引進的不止是「資金」而已,更重要的就是引進國外在創業生態系上,相對成熟許多、許多的投資 Know-How。


根據我們側面與台灣創業者以及在美國的台灣創業者的訪談理解,台灣創業者對於國外創投即將把眼光放向他們,都非常期待能有正面的互動交流;而在美國的台灣創業者也表示,矽谷創投圈對於國發會率先點火「邀請」國外創投到台灣,正面討論紛紛,因為由政府出資讓創投選定中意的公司、產業來投資,不僅將金投資風險,投資獲利還能一起帶走,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國發會的創業拔萃方案是一個值得鼓勵的開始。從去年底推行至今,這個方案被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視為最重要的施政重點。他多次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台灣創業圈意見領袖會面,反覆了解創業者每天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最終提出「台灣需要構築新的創業生態體系」的結論,策略面的作法包含法規、資金和軟硬體環境的優化。


《TechOrange》再次專訪管中閔,請他親自談談創業拔萃方案的成型、推動背景,以及現在與未來的規劃進程。從他嘴中聽見「我不覺得政府還有能力去認定、扶助某個產業 」這句話,我暗自地為那些我正在努力追夢台灣創業者朋友開心,這一次,政府終於做對事情了。以下是專訪重點整理。



採訪:《TechOrange》總編輯張育寧 / 文字:《TechOrange》主編鄒家彥


張育寧(以下簡稱「張」):國發會會推動創業拔萃方案,很顯然地,是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新創產業的能量將是台灣未來發展很重要的關鍵;就你來說,你第一次意識到「創新創業是台灣未來發展動能」是何時?


管中閔(以下簡稱「管」):是創業者來跟我講「天使」這件事的時候,我那時候還覺得為什麼要有天使,他們解釋得越來越多後,我真的很佩服這些天使,他們就是想幫助什麼。後來認識了李開復,我開始 Pick Up 這些東西。以前我在學校做很多研究,要去想別人以前想不到的東西,去想沒有人提過的解決方案。雖然有很多部會也在推動創新創業,但是沒有從生態圈的思維來想,大多是辦比賽選誰是好的團隊,這是好事但這只是其中一環。


創業應該是台灣產生新一波經濟動能的來源,要讓這能量出來。有點像 70、80 年代時台灣有很多小電子工廠,大家後來開始學做機板等,分工出來了,就可以越來越上去做 PC、筆電等等;創業也很像花園裡長了很多奇怪的東西,如果不讓它們長,就不知道可以形成什麼。


過去政府直接認定哪個產業會長大,我們就投資,但是這是失敗的,很明顯的過去幾年只有台積電成功,Dram、面板產業都是,這些產業只在短期內創造 GDP,對台灣整個經濟的拉動力量是小的;政府投一個廠下去就是一千億,但都是進口的東西,沒有增加到國產資本,連就業都沒創造很多。


所以,我不覺得政府還有能力去認定、扶助某個產業 。就算短時間內成功,三、五年後也會失敗。有人說,「那這樣政府就不要著力了嗎?」


第一個,政府的責任本來就是要塑造好的環境,過去沒有建花園,大家都只能從縫裡拼命長出來。


第二個,政府可以在台積電時期這樣搞,因為當時他們在經濟的主導力量很強,但現在民間的力量更大,他們才知道市場在哪,他們比政府懂更多。政府如果現在還出來說自己比產業界更知道方向,不可能。這是三十年前的觀念。如果有人無法體認,覺得政府應該伸手進去說要怎麼做,他們錯估了。


張:國發會當初為什麼要推「創業拔萃方案」?其中所包括的國發基金、引進國務創投、建設「台灣小矽谷」創新創業園區,這些內容的進程規劃背景是什麼?


管:我在 2013 年底開始跟一些台灣創業者接觸,他們都找不到天使投資人,卡在的是資金問題;但是接觸更多創業者後,我才發現是台灣的問題是整個創業生態糟。就算國發基金可以解決創業者第一桶金的問題,但沒有意義,團隊成長到一個階段還是有可能倒掉,應該要提供一個更完整的協助與改善,想想中間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是政府可以用的。


其中一個是法規面,這牽扯到人的問題還有財務的問題。第二個是,台灣其實不缺錢,缺的是沒有人願意投資新創公司,他們不懂怎麼看新創公司的價值,要嘛就看接近 IPO 的公司,因為台灣投資人習慣看硬體,不習慣網路公司這樣的輕資產、無形資產。國際創投懂得看,可是他們不會來台灣;所以我們希望引進這些國際創投來台灣合作,才能讓台灣創投學會評估無形資產。台灣現在都規定一定要 IPO、一定要賺錢,但現在評價公司價值的方式不一樣;如果按照台灣的標準,Amazon 根本就無法起來。


第三個是,台灣很多學校在做創業育成,但不成熟,這個生態系缺少一個更大的集合得以幫助年輕創業者,也缺少跟國際接觸的點。這三個都是我們當時觀察到台灣創業生態圈欠缺的。


法規鬆綁上,因為修法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先針對幾個「人」的問題來做。第一個是台灣公司很難聘任國外人才,公司得有資本五百萬、營業額一千萬以上的資格才能申請,另外,新創業者也反應過希望可以開放徵召研發替代役人才;這些都不用修法,只是我們得先規範什麼是「新創業者」。現在徵召替代役、聘外國白領人才就不需要受資本額、營業額的限制,新創事業也可以參加替代役的名額。


財務上的問題比較困難。台灣過去籠罩在製造業的傳統思維下,認定公司股東就是有實際投資的,不承認技術入股也沒辦法提供特別股;事實上,不同階段的投資風險不一樣,現在的做法是把大家的投資當做一樣的。應該要討論,要賦予特別股什麼樣的權利,獲益和風險才能平衡;這跟虛擬世界的法規運作都有關,他們也在跟商業司討論技術股、複數表決權。


張:國發會扶植創業這件事,近期正在發生的、最有實際效益的就是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還有引進國際創投資金,這些事項目前的進程是?


管:國發基金一直都可以跟國際基金合作,但是他們現在不來;台灣設了很多限制提件,他們當然不來。現在我們想辦法誘使這些國際創投來,所以我們做一個機制,只要你願意投資台灣公司到一定比例,賺錢了,國發基金會把自己賺的分比例給你、讓利給你;我們也不強迫你轉變投資模式,你自己評估要不要來投。


我們希望吸引好的創投來,如果他們知道投台灣可以多賺錢。事實上,我們宣布這件事以後,已經有 16 家國外創投來接觸,其中 11 家是美國的,也包括國內的、日本的、以色列的,也有矽谷很知名的創投,都還在談。


張:就像你說的,台灣過去的投資限制太多,國外創投不想也不願意關注台灣新創,那國發會如何讓這 16 間創投知道、相信台灣有機會?


管:他們的網絡都很清楚,有些甚至我自己都見過、聊過。對他們來說,他們過去不看台灣就是因為覺得台灣沒有什麼東西,而且他們認為台灣的國際化能力不行,尤其是語言。不過,現在因為很多國外創投會到新加坡參訪,我們順道邀請他們來,他們就會接觸到一些台灣創業者,然後我們跟這些國外創投談這些計劃,他們會很認真聽,他們有想法就會告訴我們。


張:之前我矽谷創投聊過台灣政府要引進國外資金的事情,他說國發會這個做法對台灣影響很大,因為以前沒有任何機會聽到國外的知名創投談台灣,但現在因為這樣,他們願意了。


管:我想,對創投來說,他們一定覺得引進國外創投比創新創業園區重要。所以我們現在也會要求,之後和國外知名創投合作以後,請他們提供一兩句 Quote,讓我們在國際上宣傳台灣團隊。今天只要我們跟知名公司合作了,大家就會有意願來台灣探尋。


張:你覺得設立實體創業創新園區,對於促進天使基金到吸引國外創投,可以開花結果出什麼東西?


管:我接觸過一些創業者,他們都提到矽谷街頭很多餐廳、咖啡店都在聊創業,那邊的資訊就是這樣沒有界限地在流通,所以可以發生很多辦公室裡不會發生的事情。臺北東區現在有一點這樣的感覺,中山北路也開始出現創業的氛圍,包括時代基金會也在那,但都還比不上矽谷,不到位。


選定花博園區設立創業創新園區就是交通方便、生活機能足夠,面積也 OK。這麼多類似的人在一起,一定可以創造出不同的互動方式;加上我們之後在那邊辦 Workshop、Demoshow,就可以把大家都聚集在那邊。這是靠政府在推的群聚,讓大家在那邊互動。


張:在推動創新創業上,我們都看得出來過去半年你投入很多心力,當時你還在當政委,你提過你心中想的是台灣下一個產業發展的重點是什麼?現在為什麼會有著重「新創產業」這樣的轉變?


管:我那時候想的還很傳統,都是製造業、服務業等等,我必須承認我那時候還沒認識到創業的能量。台灣如果繼續用傳統的方式去想,無法。現在很多產業還是高耗能的產業,台灣現在還能支撐這些產業嗎?我有點懷疑。如果把這些產業拿掉,我們顯然需要新的東西。而我剛好接觸到創新創業這塊,發現應該從這去找台灣的動能。


張:我們花很多時間談政治轉型,我們很自傲自己的民主化,但是產業轉型我們卻沒有想。大家覺得拔萃方案精神已經很到位,不想政府靠太近,又要政府幫忙一些,你覺得接下來政府還能、應該做什麼?


管:如果這個方案得到創業圈認同,那政府就是去除掉障礙。我們沒想過國發基金要投什麼,因為這樣就變成政府在認定產業,我們現在變成去跟創投合作,他們才專業;這也是整個方案讓大家覺得比較好的地方。修改法規本來就是政府的事情,創投基金我們只是去點火。


張:接下來國發會可以如何 Push 法規鬆綁?


管:我們不是法條主管機關,我們會參與意見,希望儘快 Push 條文先出來,才能去立法院。


張:下一步要投入什麼?


管:幾次跟創業者接觸後,我希望可以由政府帶創業者到國外,台灣創業者每次出國都很像難民、很可憐,這是政府可以做的,或者用民間力量來支持,這錢應該沒有很多。我們希望可以跟國外的加速器合作,鼓勵更多團隊去國外參賽,就算去國外加速器待個六個月,我們都可以幫忙。國發會準備成立這樣一個基金會。



  • 延伸閱讀


柯文哲力挺管中閔,國發會創新創業園區拍板花博公園會館
獨家專訪管中閔(上):台灣要當作剛經歷過金融風暴,一切重新來過!
獨家專訪管中閔(下):網路產業,是所有產業的基礎建設
中國創業家來台搶人才搶團隊,台灣的對策是什麼?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