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简介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人,生于明崇祯十四年(1642年),康熙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在清初政治史和学术史上,李光地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在科学活动组织方面,李光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李光地生平

康熙九年(1670年),28岁的李光地殿试中二甲二名进士,同年选翰林院庶吉士,1672年授翰林院编修,1686年任掌院学士,1694年提督顺天学政,1698年授直隶巡抚,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皇帝以他”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任为文渊阁大学士。直至其康熙五十七年77岁去世,始终身居相位。李光地平时研究《易经》,对变化之理独有见地,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请假回福建探望父母,因三藩之乱起无法回京,举家避入山中。当时占据福建的叛王耿精忠和台湾郑经都曾派人招降他,但李光地均不从,而且就平叛用兵向皇帝献计,把写好的奏疏藏在蜡丸之中,遣派仆人长途跋涉送至北京,托一位同乡官员转呈皇帝,深受康熙赞赏(参见”蜡丸案)。康熙十六年清军收复福建后,主帅康亲王派人找到他,并奏请皇帝给予表彰,结果李光地被特旨升授侍读学士。

在他赴京上任途中,其父李兆庆病故,只好仍留在福建守孝,没想到这又给他带来一个立功的机会。康熙十七年郑经派兵攻陷福建沿海数县,兵围泉州。家居安溪的李光地一面派家人入城勉励清军坚守,一面派家人率乡勇去请救兵,并为之领路架桥、出资犒军,很快解了泉州之围,康熙得知此事后升任李光地为内阁学士。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服孝期满赴京上任。次年郑经死,幼子继位,部下争权。李光地上奏皇帝,力主乘机统一台湾,”征之必克”,并保举施琅(当时任内大臣)担当主帅,被康熙采纳,授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衔。此前姚启圣也曾举荐施琅,但康熙最后做出决定与李光地的力荐有直接关系。由于平定台湾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李光地”得君最专”,但从不弄权,善于自处。崇拜尧之舍己为人、舜之好问好察,为”天之气贯于地之中,君之心周乎人民之内”,坚持不懈,促成康熙盛世。康熙特地御书唐太宗《劝农诏》赐之,并经常召见,”相与讲求利民之政,日见施行。”

康熙五十年,方苞(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营救免死。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

李光地5岁入读私塾,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

除了儒家经传以外,李光地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晚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李光地一生著作颇丰,达43种之多。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康熙五十七年5月,李光地在北京病逝。康熙皇帝赐予谥号“文贞”,命令五子胤祺前往祭奠,并指派工部尚书徐元梦协助丧事,同时护送灵柩归葬安溪。雍正元年(1723年),已故李光地再次获赠“太子太傅”荣誉头衔。

 

 

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看过《康熙王朝》的,会李光地本想做一个博学鸿儒,不料陷入了官场,而且左右夹缝,险象迭生;而康熙与容妃都赞同蓝齐儿与李光地的婚事。然而索额图和明珠向李光地施压,李光地左右为难。索额图、明珠的朋党之争,李与蓝齐儿交往期间发生的丑事更使康熙恼怒不已,被免职押入大牢。

《康熙王朝》中的蓝齐儿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格格,很多人疼她、爱她。而在她16岁那年,康熙帝出于大清利益的考虑,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仇人——葛尔丹。当时,蓝齐儿实际上已经有了喜欢的人——李光地。当她哭着跑到孝庄太后前时,太后说你应该以大清利益为重。就这样蓝齐公主踏上了和亲之路。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蓝齐儿自小深得康熙宠爱。她少年时代就随同容母妃到福建老家探亲,见到了为孤儿请命的青年李光地,从此种下情种。回京之后,蓝齐儿被封为和硕公主,而李光地也在她的启发下决意留在朝廷效力。两人在李光地任职福建期间曾有信件往来,后李光地在台湾立下功勋,被升为巡抚。康熙曾有意使他功成名就后迎娶蓝齐儿,并给蓝齐儿一只玉兔作为暗示。然而天有不测,微服进京朝觐的噶尔丹对她一见钟情,向康熙求亲。出于国力考虑,康熙不得不以蓝齐儿下嫁为筹码,换取攻打准噶尔的准备时间,于是痛心疾首地宣布赐婚。蓝齐儿见父皇如此,愤然砸碎了那只代表父爱和象征着李光地的玉兔。

正是在与蓝齐儿通信(热恋)的时候,李光地居然感到苦闷,养了一个小妾,并使其怀孕。后来这事成为索额图要挟他的把柄,并最终被索额图供出,惹得康熙大为光火,李光地差点死去。

而网上也盛传李光地在和蓝齐儿通信期间,还在江南与一名妓女有染。

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其实蓝齐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也不存在蓝齐儿这个人物。

所以《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并不是历史上最真实的李光地,真正的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李光地

对于很多人来说,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出,让李光地第一次走进他们的视线。剧中的李光地出身寒微,入仕为官后,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权臣的党争夹缝中左右为难。为了生存,李光地先学权谋之术,再学人臣之道,最终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一品内阁大臣。然而,康熙帝认为他虽才华卓著,但用心狠毒,将之贬为台湾澎湖知县。

《康熙王朝》虽本于历史,但毕竟含有诸多演绎成分,于李光地这一人物的刻画亦然。电视剧播出后,李光地后人便站了出来,对剧中李光地的形象塑造提出了许多质疑。譬如,剧中说李光地本无心仕途,因康熙欲吸纳汉族人才,李光地才被当地官员捆绑进京,这与史实不符;还有在剧中与他相爱的格格蓝齐儿,实际历史上根本没这个人;而所谓的台湾澎湖知县,也是个子虚乌有的职务。

那么,历史上李光地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康熙“知之最真”

泉州安溪县湖头镇,至今仍有李光地的许多遗迹,以他的故居最为有名。

现存的李光地故居有两处,在湖二村和湖三村,分别被称作新衙和旧衙。关于这两座宅子的故事,在当地人尽皆知。

相传,李光地在家为父守孝时,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兵围泉州,当时拉哈达将军驻守在漳州,对此束手无策。李光地了解情况后,派遣胞弟李光斗带领拉哈达大军取道漳平,解了泉州之围。同时,他又向康熙为拉哈达请功,使拉哈达不但无过反而受奖。

拉哈达感于李光地大恩,与妻子商议:“送钱,李光地断不肯收;送美女,李光地又不好色。”夫妻二人看到李光地家的宅子破败不堪,便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宅子,对李光地说要在湖头定居,并请来李光地的夫人一起居住。过了一段时间,拉哈达借口调任,让李光地代管房子。离开后,拉哈达又致信说自己水土不服,不会再回到湖头,让李光地收下这处房产。李光地这才明白拉哈达的用意,坚决不肯收下,后来李夫人找到李母,由母亲出面,李光地才收下馈赠,即如今的旧衙。

关于新衙的来历,也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掌故。

拉哈达馈赠的房子虽好,但李夫人觉得不是自家所建,心中总感不自在,便产生了重新建房的想法,奈何家中余财不多。

有一次,李夫人到京城探望李光地,对他抱怨说:“你看你当了大官,家里住的房子还不是自己的。”

当时李光地出巡省下了7000两银子,正准备上缴。李夫人发现后,便匆匆带着银子返乡。李光地发现银两不见,向康熙请罪,康熙料定是李夫人拿了去,便没有怪罪,有意恩赐李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院,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光地。

李夫人带着银子回家,在叔伯兄弟的帮助下,建起了新衙大厝。后来,李光地回家,轿夫把轿子抬到新衙,李光地以为走错了家门,经询问才知道,这是夫人用那7000两银子所建。李光地狠狠地责备了夫人,让轿夫将自己抬回旧衙。据传,以后李光地数次回乡,都未曾在新衙住宿,只是有一次父亲生病,他才被迫走进新衙。

李光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这两个湖头民间传说中多少得到体现。而《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这种品端表现得尤为明显。明珠与索额图二人都想拉拢李光地,李光地夹在二人中间,痛苦不堪,留下一份辞呈想请愿还乡。康熙看了辞呈后,召来索额图和明珠对质,当着两位朝廷重臣的面,李光地直言不讳,向康熙如实禀告。

索额图、明珠看李光地如此不知好歹,立马联合起来弹劾李光地在为母丁忧(古代官员若父母过世,必须卸职回家守孝,期限一般为3年)期间与一青楼女子私通,并生下一子。

电视剧将李光地塑造成一个无心党争、后来深谙官场之道的权臣,为了剧情需要,无可厚非。只是在“李光地守孝期间私通女子”这一环,引起了颇多争议。

有学者说,这个情节是编剧二月河根据李光地“三案”之一的“外妇之子来归案”改编的。这件案子讲的是李光地早年跟安溪当地一个青楼女子有了私情,并生下两个孩子,晚年的时候,情人的子女来认祖归宗。

“说李光地在丁忧期间私通女子,那是对李光地名誉的严重损害。”新衙大厝里,李光地的第十一代孙李金德为老祖宗愤愤不平。

李金德剖析道,当时李光地被迫“夺情”(古代某些官员由于职位特殊,皇帝下旨免除丁忧,任职守丧),虽然他多次表示想辞官回乡,但康熙都不同意。后来李光地几次回乡省亲,也都是限期还朝,来去匆匆。

“28岁入仕后,李光地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任职,哪有时间去跟安溪的青楼女子生下两个孩子?”李金德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光地为官期间,曾有人向康熙进言,说湖头李氏家族有万人,李光地有“霸王之志”。这让康熙很是忌讳,所以李光地几次请假回乡,都不予批准。

“李光地比康熙年长12岁,要说有‘霸王之志’,绝不可能。”李金德说,李光地高居宰相之职,一直致力于朝政,包括修治漳河、子牙河及永定河,大大减轻了当地水患。况且后来他身体健康也出了状况,根本没有精力去图谋不轨。

“湖头民间有一传说可以作为辅证,证明‘李光地有霸王之志’实属无稽之谈。”李金德说。

有一次,父亲生病,李光地向康熙请了3个月的假。没想到,千里迢迢回到家之后,父亲却严厉地说:“3天就够了,你用3天时间尽孝道,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服侍皇上吧。”3天一过,父亲便将李光地撵走了。

父亲重病在身,仍不忘教育儿子“尽忠”,这让李光地的内心百感交集。故居内留有李光地手书中堂四幅,向后人传达着他的心声。其中一幅写道:“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留人间。”意思是,处世要老实本分,做好本职工作,自然会有安身立命之地。

“官正自清。”李金德说,李光地病逝的时候,康熙哀伤不已,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说:“知之(李光地)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亦无有过于光地者。”在李光地过世数十年后,雍正还评价他为“一代之完人”。

朝堂中的“局外人”

《康熙王朝》中,康熙亲征噶尔丹,出征前和在囚车上的李光地有一段对话:

“李光地,朕要带着你去西征。”

“谢皇上。”

“知道朕为什么要带着你吗?”

“皇上希望罪臣将功折罪啊。”

(笑)“立功,你手无缚鸡之力,何以立功?告诉你,朕是怕你在牢里待久了,看不到朕凯旋,你就暴毙身亡了。”

“皇恩浩荡,罪臣感激万分。”

“你口称皇恩浩荡,其实心里面不知道怎么恨朕呢。”

“臣有怨,却无恨。”

康熙六十大寿,李光地思索用什么来为其贺寿,突然灵光一闪:“家乡泉州的南音曲调优美典雅,为何不让皇上听听?”于是,他写信给泉州知府,让知府从晋江、惠安、南安等地选出5位南音高手,组成一个乐班为康熙献艺。

可等乐师们进了京,李光地却没让他们在寿宴上露面,而是等康熙寿辰过后,才在一个月淡风清之夜,把那5位南音名师安排在御花园一角演奏。正在赏月的康熙,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丝竹之声,若隐若现,有如天籁之音,忙问:“御花园里演奏的是什么乐曲,怎么如此好听?”李光地上前禀告:“这是臣家乡泉州的古曲,叫做弦管,又称南音。”

康熙奇道:“朕做寿之日,你怎么没有把这乐班带进宫献演?”李光地答曰:“吾皇大寿,大喜之日!南音虽然高雅,但有许多委婉的曲调,只怕不合格调。”康熙说:“哎!爱卿你谨慎过头了,过两天就把这南音班子带来为朕演奏,朕要好好欣赏一下这仙乐。”

两天后,5位南音高手为康熙表演了《梅花操》《八骏马》等名曲,康熙越听越有趣味,于是想把他们留在朝廷里做乐官。出乎意料,这5位乐师只爱南音,不想为官。于是,他们刻意演奏了一首南音名曲——《百鸟归巢》,表现出鸟儿倦飞、想要回巢之意。

康熙听懂了乐师们的寓意,也就不勉强,给他们题下“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匾额,又赐予宫灯和黄凉伞,以寓尊贵。乐师载誉而归,自此,泉州南音愈加声名远播。“未必吧,没有恨?你不恨明珠啊,你不恨索额图,你不恨朝廷里的官官相护?你不恨那紫禁城里的金碧辉煌?”

(摇头叹息)“臣最大的罪过,就是糊涂。”

“糊涂?朕告诉你,你最大的毛病就是,该糊涂的时候你不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一塌糊涂。”

“经此一劫,罪臣知罪了。糊涂人也知道糊涂了。”

“未必呀!”

康熙西征,还要带着沦为阶下囚的李光地,这在历史上无据可考。单单从戏剧的角度说,西征噶尔丹是何等大事,康熙带上李光地真的只是为了让他去看热闹的吗?二月河在此显然“别有用心”。

李光地说自己糊涂,其实是在沦为阶下囚之后,才明白自己虽身在朝堂,却始终游离在朝堂之外。权谋之术、人臣之道,在李光地眼中不过是粪土、烟云。他一直崇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他谁也不投靠,直到他感觉到生命受到了威胁,才想在康熙那里得到庇佑。而康熙正是看中了他不结党这一点。

虽是戏说,但二月河在这个情节的设计上还算合理。当时,朝野之中充斥着党羽之争,康熙需要不一样的声音。而满朝之上,能发出这种声音的,恐怕只有一人,那就是李光地。

历史上,李光地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得到康熙的重用,也是由于有一次他在满朝文武中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声音决定了台湾的命运,也是李光地为官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功绩之一。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建立起了一方政权。当时,朝中大都主张安抚,康熙也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过世,由年仅10岁的郑克塽当政,但掌握军事实权的却是刘国轩,郑氏集团内部斗得“水火不可相容”。此外,荷兰殖民者见台湾内部矛盾重重,也燃起了卷土重来的野心,台湾再次陷入危机。

李光地获得情报后,立即向康熙上奏:“现在是统一台湾的最佳时机。”当时,康熙已经稳坐江山,而跨海收复台湾却得面临很大的风险,加上文武百官无人赞成,因此犹豫不决。

“派谁去收复台湾?”康熙询问李光地。

“非施琅莫属。”李光地斩钉截铁地说,“施琅熟悉海上情况,又有才华谋略,论海上作战经验,满朝之康熙平“三藩”后,恰逢29岁寿辰,决定开一场“升平嘉宴”。消息很快传到安溪,李光地便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可当时湖头百姓生活艰难,实在无物上贺。

泉州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大王也不少,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的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将他救出。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米粉。

他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候还可当众演示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好,但北方人喜吃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与众不同。

开宴那日,他将肉丝、虾仁、香菇炒熟,取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翻炒,再快速提锅倒入瓷盘。一盘泉州风味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宴请大臣的美味。就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

中没人能比得上他。用他,就等于先挫了敌人的士气。”

朝会上,李光地的这番话引来反对派的议论:“施琅原本是郑成功部下,和郑军内部的人关系密切,和现时台湾掌军权的刘国轩是老兄弟。一旦朝廷将水师交给施琅,他若和台湾勾结起来,台湾未收复,福建反而有沦陷的危险。”

甚至有人说,李光地和施琅是同乡,私交甚好,李光地是为了帮施琅摆脱郁郁不得志的现状才举荐他。

面对诸多反对,李光地没有一一回击,而是向康熙据理力陈。“多年前,施琅前来投降,他的子侄都被郑经满门抄斩,如今他跟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不派施琅带兵,台湾很有可能再次落入荷兰人之手。”李光地甚至以自己的顶戴和性命保举施琅,但康熙还是不敢贸然答应。

朝堂之中,孤军奋战的李光地想请其他大臣共同担保,均遭到拒绝,郁闷下朝。

回到家中,李光地琢磨了一番,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跳了出来:他决定用湖头老家李氏全族人的性命做担保。于是他写下一封信,遣人星夜兼程送回老家,向族长说明情况。为了不延误时机,李光地在当天五更早朝时,便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向康熙表明决心。

康熙听后大为震惊,深为感动,当即批准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台湾。满朝文武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无人再出来反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欣喜不已。从那时开始,李光地就深得康熙器重。《清史列传》中记载了康熙的一番话:“李光地前为学士时,凡议事不委曲从人。台湾之役,众人皆言不可,独光地以为上取,此其所长。”

用心非毒

上书房的地板上,摊着整整6大箩筐的奏折,没想到康熙一句“言者无罪”,真让官员们敞开了言路。奏折如雪片一样飞来,有参奏索额图的,有参奏明珠的,有参奏李光地的,有参奏皇子们的……

康熙幽默地说:“光地啊,你送给朕一个大炮仗,自己一个人躲在一边听响呀!只有一个人没有参人,那就是你。”

转眼到了明珠六十大寿,众臣前往贺喜。满堂欢喜中,李光地身穿一席官袍,手持康熙赐给明珠的题词“亮辅良弼”现身。宣读圣旨后,他取出一张奏折,望着明珠说:“光地也有一份寿礼要献给明相。”

原来,这“寿礼”竟是一本弹劾明珠的奏章。李光地当众宣读后拂袖而去,留下满堂哗然。

康熙得知此事,责怪道:“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我只是想让明珠好好过个生日,没想羞辱他啊。”

后来,与明珠关系紧密的大阿哥被拉下了马,李光地奉命查抄大阿哥府邸。复命康熙时,他故意提及四阿哥、八阿哥闭门谢客并烧毁与朝中大臣往来书信等事。李光地在隐忍了多年后,终于获得了扳倒权贵的机会,大有重整朝纲之意。

《康熙王朝》中,这一情节被着重刻画,只是剧中其表现得心狠手辣,让许多观众产生了误解。“我们需要正视历史,影视剧毕竟只是演绎,不可尽信。”李金德说。

流传甚广的“李光地卖友案”,也让不少人觉得李光地“用心狠毒”,曾经引起许多争议。那么,李光地真的“卖友求荣”了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诏撤“三藩”,靖南王耿精忠呼应吴三桂举兵反清。当时,李光地正好回福建省亲。耿精忠为了拉拢当地名绅,招李光地到福州,想要他入帐任职。同被耿精忠的招募的,还有和李光地同榜进士出身的陈梦雷。

据说,见面后,陈李二人密谋:陈梦雷留下来探听消息,以作内应;李光地则到外面想办法通知清军。随后,李光地借口父亲生病,向耿精忠告假回安溪。

李光地脱身后,写了一份密函,将它放在蜡丸里密封,由忠仆割开小腿肚子将蜡丸藏到里面,再缝起来,几经辗转送到康熙处。得到情报的康熙大败耿精忠。按陈梦雷说法,李光地上书的时候,删去了自己的名字,单独向康熙邀功去了。所以清军打败耿精忠后,陈梦雷以“附逆”罪入狱论斩。

陈梦雷要求李光地为自己辩诬。然而,据陈梦雷所言,李光地没说一句话。陈梦雷因此大恨李光地,责其“欺君负友”,还写了近5000字的《绝交书》,以表冤屈。而按李光地的说法,有约是真,但上书密函一事,却没有陈梦雷的份。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谁在说谎,后人议论纷纷。

“真相到底如何?《清史稿》中有一段话,可以证明李光地清清白白。”讲起这段历史疑案,李金德侃侃而谈。据《清史稿》记载,李光地确实与陈梦雷密谋过,只是后来陈梦雷并没有参与“蜡丸上书”,而李光地曾两次为陈梦雷求情。

“现在还没有哪一部清史能替代《清史稿》在研究清朝历史中的地位,因此可信度很高。”李金德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李光地怕事情败露,未避免牵连陈梦雷才没有在密函中写上他的名字,不过这种说法缺少史实支撑。

此外,《清史稿》中几次记载了李光地“救友”的事迹。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文字狱“《南山集》案”。戴名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弟子将他的百余篇文章刊刻编成《南山集》。后来,戴名世因此书被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参劾,为之作序的桐城派文人方苞也受到牵连,被捕入狱。

一天,康熙和李光地闲聊,问李光地:“自侍郎汪霦死后,现在还有谁可以写古文?”

李光地回答:“普天之下,恐怕只有方苞可以。”于是康熙把方苞释放,召入南书房。

“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文字狱盛行一时,稍有不慎,就会被认为是党羽。李光地在这种时候,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站出来,为与自己交往不深的人求情,对待他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好友陈梦雷?”李金德说。

《清史稿》中还记载,当年江宁知府陈鹏蒙冤下狱,也是李光地向康熙求情,使其不仅免去死罪,还被召入武英殿,担任修书总裁官。

“所以说,从哪个角度看,‘李光地卖友案’都不成立。电视剧中,讲他用心狠毒,是对李光地的中伤。”李金德一面说着,一面起身来到内堂。

内堂门梁横匾上,“夹辅高风”四个字格外显眼。


摘星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李光地是怎么死的?李光地和蓝齐儿的爱情是真是假?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