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黑暗中的光點 芬蘭的冷時光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黑暗中的光點 芬蘭的冷時光



芬蘭冬季的氣溫經常在零度以下,河流與湖泊凍結,森林被大雪覆蓋,而夜晚漫長,幾乎看不見太陽。藝術家蔡芷芬根據去年在芬蘭駐村的經驗,以「冷時光」為題,用影像、裝置、紡織品等媒材,展示當地特殊的地景、氣溫與光線。

雖然當地天色灰暗,但蔡芷芬發現附近住家與農舍會點燈,散發微弱的光芒,帶有神秘感。她為了呈現「黑暗中的光點」,在展場中央懸掛白色的「冰柱」,這些冰柱是幾何圖形構成,像一棟房子,而裡頭的燈泡忽明忽滅。

冰柱下方則擺放數棵榕樹盆栽,但榕樹不太可能在寒冷的氣候生長,這是藝術家詩意的想像。蔡芷芬說明,她希望作品除了與芬蘭地緣有連結外,人們也能用熟悉的文化去欣賞,因此透過熱帶植物表現台灣與芬蘭不同的景色。

她表示,人們以為文本有固定的閱讀方式,但文本其實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詮釋。「冷時光」就有不同的唸法,三個字拆開來讀,包含溫度、時間、空間、光等概念,唸成「冷─時光」則強調時間,而「冷時─光」也存在其他可能性。

光不只是這次展覽的重要元素,也是蔡芷芬對芬蘭的感受。她在芬蘭駐村期間,經常在黑暗裡面度過,剛開始頭很昏,但習慣之後,她會利用有光的時段到外面拍攝影像,夜晚就在工作室裡剪輯或構思作品。她表示,太陽永遠不會升到空中, 只會在水平線上,自己好像待在黑暗裡面工作,宛如一個光點。

 

61i5wr5ptelf9pyd2og38sc7xi7nuk32_original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影像結合芬蘭神話 述說火的珍貴

芬蘭冬季的日照時間短,經常籠罩在黑夜中,蔡芷芬只能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外出拍攝,其餘時間待在工作室裡創作與閱讀。她發現芬蘭的詩歌與小說也能呈現當地的地理環境,便結合文學、影像與聲音三種元素,創作一部錄像作品。

這部錄像可以分為光、冰凍、湖泊三段敘事。第二段拍攝冰天雪地中的草木,右方則畫有一棟用火柴棒搭建的小屋,背景音樂也從簡單的聲響變成人們的朗誦聲,而朗讀的內容是芬蘭神話《卡勒瓦拉》(Kalevala)。

《卡勒瓦拉》描述開天闢地後,芬蘭的英雄划船出海,尋找月亮、太陽、火焰、燈光等人們渴望的事物,照亮沒有光的地理環境。同時,火也可以鑄鐵、打造武器,有助於航海冒險,因此在傳統芬蘭人眼中,火柴棒是珍貴的寶藏。

在芬蘭現代社會中,火柴仍扮演重要角色,是生活的必需品。蔡芷芬說明,當地氣候寒冷,人們為了讓身體血液循環變好,每天都會洗三溫暖,而傳統的柴燒三溫暖,必須自己用火柴棒點火,燃燒真正的木材。

 

8vf2uqzulrxhyvy69xssip0f9e4hvawt_original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虛構與真實的雪景 象徵浪漫與現實生活

蔡芷芬移居到某地創作,會觀察當地自然與人為環境的關係。她拍攝芬蘭兩個不同的雪景,分別投影在地面與牆壁,雖然地面的影像是真實場景,但營造成古典油畫的色調,整體畫面靜止不動,只有遠方的白煙飄逸,而看起來浪漫的煙霧,實際上是造紙工廠排放的廢氣。

牆壁的影像經過後製,像草木間雪花紛飛、冰凍的河流旁放置幾盞燈火等浪漫畫面,但這些類似夢境的場景都是為了襯托最後一個鏡頭,當白煙散開,中間有一座煙囪,隨後又變成雲霧。

「詩意的事物還是得回歸到現實生活。」蔡芷芬表示,人們可以保留浪漫的想像,但不要忽略事實,白煙實際上就是廢氣,而不是浪漫的事物。

她更進一步說明,如果對自然環境抱有浪漫情懷,結合看起來不自然的事物。大自然不可能回到沒有工業化之前的模樣,不會再有田園牧歌般的風景,人們現在所看到的自然是一種「後自然」,是重新建構的環境。

 

f6rgy0yh4kp0mj5aoczvqqzpvu1udm9o_original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

Best Deals today in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