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好戲連場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好戲連場



我很少看電視劇。

記得曾說過,與其花時間在數集一小時的電視劇裡,不如花兩小時在一部電影中。看電影得到的無論在觀感、學習技巧、啟發方面都比看電視劇的來得多,所以我看許多電影卻甚少看電視劇。印象中最近一次完整看完的已是數年前的一部日劇,因題材吸引所以一看。而《太陽的後裔》乘潮流不痛不癢看了一點。

另外一個毛病是電視劇太長,於是我覺得角色設計以至故事大概會因劇情拖曳而每每流於典型。那時我是如此認為。

最重要是,我不喜歡追看、等待這感覺。每週一集日劇,大概要三四個月才完結。而美劇往往超過三四個seasons,每週一集,一年又只拍一個season(當然哪不然如何叫season),於是整套劇橫跨三四年時間。

大概年紀大了,再沒有不變的事,從前討厭的事變成現在喜歡的元素。現在漸漸不抗拒,甚至喜歡等待、期待這感覺。以創作角度去想的話,我亦想了解連續系列的流程,以及現在的電視製作認真到什麼地步。於是這兩個月連續交替看著四個不同類型的電視劇。坦白說,我不太喜歡這樣,我怕就好像分别看四齣電影,每隔三十分鐘看另一齣,得到不完整的感覺。但時間不夠又想儘快先賭為快,現在節哀是先看完一個season才交替。

美劇有個特色,每集都可以由不同導演拍攝,而觀眾沒有因每集導演不同而生出突兀感,所以電視劇沒有導演風格,他們只服膺劇本。劇本在創作中來得比任何東西重要。這也可說是我最終開始看英美劇的理由。

1274080_mkt_pa_westworld-s1_po_v1_p

《Westworld》
開始考慮看劇的觸發點是《Westworld》。因為發覺製作名單上有Jonathan Nolan這名字而吸引著我。事實上單單這類觸及靈魂、人性的科幻題材已能勾起我的興趣。改編自七十年代的劇集,勉強要挑剔的話有些設定感覺有毛病(維修機械人不划算、機械人不能拿槍也不保證玩家不能受傷、玩家整天暴曬又走在沙漠也悶得發慌吧),沒辦法因為西部牛仔人造人等主題是一早決定好了的,這是改編故事的痛病。從製作來看這根本與電影沒兩樣。這部大概在一個多月前開始放映,現在播放至第五六集。電視劇或者連載的長篇故事給觀眾的另一樂趣就是你可以在中段時間消化、吸收以及培養期待,慶幸剛好有這麼一齣品質優良的電視劇讓我可以重新學習這樣做。這在現今的享樂世界裡越來越難得。

breaking-bad-s5-400x600-compressedv1

《Breaking Bad》
可說是近年來口碑最好的其中一部美劇,是王迪詩看了六次的神劇,加上知道這劇已完結,所以最先找這個來看。一個年過五十的化學教師因為患了絕症為家人而去製造毒品賺錢,一步一步走來,繼而變成壞蛋。第一個season很好,清脆,可來到第二個season便有拖曳的感覺,於是我也暫且停頓下來。原來有超過六十集,我暗忖到底故事仍可以如何走下去呢。我想我明白觀眾喜歡的原因,為了家庭、為了無可救藥的性格、為了其他種種原因,我們每個人總有過失落,大概我們都曾有一個會變成惡魔的moment,而我們總欠那個trigger,電視中的主角代我們跨過去,為我們渲洩出來。

black-mirror

《Black Mirror》
網上看到有人推介這英國出品的單元劇。講述科技如何帶來災害。不知道Black Mirror是不是指每個人手中熄了螢光幕的智能電話。每個series只數集,每集一個故事,跟電影沒兩樣。我最喜歡這種手起刀落的劇集,適合需要的時候才抽出來看。這電視劇由2011年開始,2017年即將推出第4季,移師美國拍攝。

house_of_cards_season_1_poster

《House of Cards》
美國大選前兩週,我開始看《House of Cards》。大概因為快速吞吃《Breaking Bad》有點倦了,想看另一些題材的劇集吧。首兩集甚至是David Fincher為導演,加上Kevin Spacey做主角,我看了四集,那節奏感與完整的素材整合根本跟看電影沒兩樣。與《Breaking Bad》相比我更喜歡《House of Cards》,其中一點是氛圍。四季一整套卡般共52集都拍完了,為什麼2017年仍有新一季上映?對了,現在除了追看電視劇也需要追看新聞了,近年來新聞已越來越精彩,現在多了饒富趣味的人擔綱演出,依這既定的劇本走,肯定是好戲連場。


更多疯传趣闻: www.mamakt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