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如果小孩總是很聽父母的話,百依百順,那身為家長可能會開心不已。但其實你知道當乖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嗎?作者以親身經歷,表達當自己成為一個乖孩子時,那種對人生厭惡至極的感受。
(責任編輯:楊時育)
有些人因為過度一本正經而引發問題,或許他們就是長年以來未曾嚐過「認同自己」的喜悅滋味吧!這種人喪失了一種肯定「原本自我」的情感。對他們而言,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扮演「讓他人接納的自己」,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
馬斯洛表示, 一個人若不重視自我喜悅的體驗,而總是選擇「得到他人認可選項」,最終將無法體會何謂喜悅 。
羅洛.梅也曾有過類似說法。也就是說, 一個人倘若一味遵從表面的要求,恐怕連獲得幸福的力量也都給拋掉了 。所以,他們透過順從他人,學會「當乖孩子」是獲得幸福與成功的條件,可這麼做是相當危險的。
因順從而當個「乖孩子」,便是扼殺自己。
在孩童時期,人們會把許多家庭裡所不允許的情感、想法壓抑在心底。在成長過程中,或許都「裝出」自己擁有被大家所認同的情感,並以此來判斷是非對錯。
像我本身,只要一跟兄弟吵架,就會遭到父親責罵。他會長嘆一口氣,吐出一句:「煩死了!」面有慍色地瞪著我。因此,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壓抑住全部攻擊性的情感,最終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另外,當我稍微對別人稱好,我的父親就會露出厭惡的表情,所以我必須監控著自己的情感,不斷催眠自己:「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家,而我父親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
所以,我總是得問著自己:現在我「應該」如何去感受?久而久之,我也弄不清楚,自己當下擁有什麼樣的感覺,變得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情緒為何了。
我懷著「允許擁有的感情」、「應該懷抱的情感」,胸中揣著這些刻意做出來的情感活著,終究 完全失去活著的真實感受 。有一種人看似社經地位體面,卻沒什麼存在感。這種人就是過著處處受限的日子吧!
從小,我絕對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這是不被允許的用詞。然而,實際上,我的內心卻是對一切事物都是懷著「厭惡」。我被迫活得不像自己,對不開心的事情也要裝出歡天喜地的模樣。即使不傷心,也要露出悲痛欲絕的表情;明明就絲毫不尊敬,也得擺出恭敬崇拜的偽裝。因為我除了裝模作樣,別無其他的生存之道。
我打從心底厭惡一切,卻壓抑著厭惡的情感活了過來。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刻,我才猛然發覺:「原來自己厭惡這一切」。在那瞬間,我彷彿感覺到肩頭的重擔卸了下來,輕鬆了不少。當然也感到驚訝,有種得救的感覺。因為,我發覺自己的「自我基礎」似乎稍微強化了些。
於是,我有段日子滿口不斷吐出的用詞就是:「討厭、討厭、討厭、討厭、討厭、討厭」。
在那之前的我,走路、跑步、坐著、說話、靜默、讀書、玩樂、工作、唱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感到厭惡至極,也就是對「活著」這件事,深惡痛絕。
我明明不想玩樂,卻為了取悅大人裝出一副玩得開心的模樣;明明不想做家事,卻要裝作自己心甘情願幫忙的假態;明明不想念書,卻為了要得到大人稱讚而勤奮念書。不管大人做出怎麼樣的要求,我都不曾流露出厭煩的表情。
扮演著「凡事聽話、百依百順的乖孩子」的我,核心情感中有著「討厭!」這種情感。而當我發覺到,內心這股「厭惡」時,似乎也觸及了自我存在的核心。
延伸閱讀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做好事得讚賞」其實是危險的教育方式
爸爸媽媽必知的心理學,所有的親子教育建議可以濃縮成這 5 點!
【神比喻】用一顆蘋果聊教育:台灣人讓蘋果漂亮、符合市場,芬蘭人讓它自然生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Visualhunt, CC licensed。)
【VidaOrange 正在徵 社群編輯 唷】 如果你平常關注職人、寵物、親職、旅遊美食、占星、兩性、下廚、居家裝飾、健康、穿搭潮流、化妝保養,以及影劇議題,歡迎加入 VidaOrange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VidaOrange 社群編輯:您的大名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