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至善的唐獎:為台灣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至善的唐獎:為台灣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唐獎第三屆得獎者出爐,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四大領域得主的卓越成就和影響力,呼應主題「至善的唐獎」,是對人類發展的奉獻,以及人類德行「至善」而美的境界。唐獎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尹衍樑在酒會表示,「面向世界」的唐獎,期待能為兒孫帶來更美好的未來,也是設立唐獎的目的。

唐獎教育基金會也舉辦四場「唐獎得獎人演講」與記者會,讓各界了解唐奬第三屆得獎人的專業成就及影響力。

法治奬得獎人約瑟夫•拉茲表示,法治有一個重要原則,即是避免政府為所欲為,政府要向大家公布決策背後的理由,而且理由必須是公正、沒差別待遇的,讓大家有機會提出自己主張、聽取各種不同資訊。但法治主義要變成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必須與教育、政治的對話相互結合,法治才有辦法真正落實。

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杭特、布萊恩‧德魯克爾及洪明奇院士(代表約翰‧曼德森)四人強調,將來的精準醫療或個人醫療,會從「對症下藥」、「對人下藥」,走到「對病情下藥」,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原因,未來的預防醫學或醫療,勢必要兼顧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作息習慣。

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以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兩人都以氣候變遷為主題。漢森說,過去年長一輩大量消耗石化燃料換取社會發展,外部成本卻由下一代承擔,對下一代來說並不公平。為了潔淨環境,他不惜和政府機關角力四度被捕,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

拉馬納森分享多年來的研究所得,以及他結合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目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推動家庭烹飪使用潔淨能源、影響數百萬民眾健康的Surya計畫,降低對暖化的威脅。

漢學奬得獎人宇文所安就「文學裡面的意義:胸中之竹與腹中之竹」破題,述說文人墨客的情誼,以及中國文學與意境之美。另一得獎人斯波義信利用大量的史料古籍,說明中國從早期從輕商,到北宋、南宋之後,因為交通與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移動,尤其是商人為支應政府所需,說明「中國史上商人的社會地位」隨時代變遷與需求而改變,其中,以福建最為明顯。

中正紀念堂現場是唐獎第三屆榮耀暨獎章證書展展場,除展示得獎人的生平故事與成就,並將唐獎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領域精神意涵完整呈現,且有別於以往採靜態方式展出,今年特別設計了四款不同的互動體驗活動,從科普知識、趣味遊戲,讓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能透過輕鬆又有趣的方式,親身體驗唐獎得獎人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