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沉迷手機就限制到底?】要求無異議服從,可能削弱孩子對媒體訊息的「批判思考力」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沉迷手機就限制到底?】要求無異議服從,可能削弱孩子對媒體訊息的「批判思考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孩子渾圓的雙眼盯著手機平板,整個人就沉浸在數位世界的繽紛裡,身為家長的你在旁卻焦慮不已,甚至動口開罵嗎?

美國知名教育記者安雅‧卡曼尼茲,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因為焦慮於孩子的 3C 使用而開始分析相關研究,並整理出一套數位育兒方法。如果你也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重要性,不如好好跟著作者的腳步,將此番道理應用在孩子的數位教養上吧。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美國知名教育記者 安雅‧卡曼尼茲(Anya Kamenetz)

當小孩仍需要我們幫忙開 iPad 或在 Netflix 上搜尋節目時,介入調節他們的 3C 使用相對來得簡單。他們再長大一點,我們的角色就改變了。

艾瑞卡‧奧斯汀(Erica Austin)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媒體與健康促進中心的主任,她表示, 無論父母說了什麼,會影響小孩對媒體的看法;就算父母什麼都沒說,也一樣會影響。「你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支持了某些行為。」她說。

當小孩的榜樣很重要:看父母怎麼用 3C,最能預測小孩會怎麼用 3C。 奧斯汀發現,這就跟你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左右小孩吃的東西,是同一個道理。

回歸現實面,有個針對養育八到十八歲孩子父母的國家調查指出,這些美國父母每天平均使用 3C 的時間是七小時四十三分鐘,用在個人用途,通常是邊工作邊處理其他事。而這些父母有 78%認為,自己是小孩的好榜樣。

奧斯汀的一個研究裡,記憶中父母有對著啤酒廣告開懷大笑過的大學生,喝酒的可能性比較高。另一個研究裡,學生家長若常常談論自己聽到看到的時事,這些學生更會去參與公共事務。

成為民主威信型家長

奧斯汀用來談論父母介入孩子 3C 使用的術語,反映出 1960 年代心理學家黛安娜‧包姆林德(Diana Baumrind)極度有影響力的育兒風格架構。包姆林德以溫暖和規矩這兩個必要的育兒向度為出發點,區分出以下四種教養類型象限: 專制獨裁型(authoritarian)的父母, 嚴格苛刻不留情面; 溺愛縱容型(permissive)父母, 則是溫柔親切耳根子軟、常違背原則; 放牛吃草型(neglectful)的父母兩種向度分數都很低;民主威信型(authoritative)的父母兩個向度分數都很高。怕你猜不到,我就明說了,最後一種是最理想的。

安納柏格溝通研究院的丹‧羅莫指出, 民主威信型的介入必須知道孩子在看什麼、做什麼。「要成為民主威信型家長,你要有信心,並能掌握現況。」

德州理工大學的艾瑞克‧羅斯穆森是超級英雄、迪士尼公主與《小老虎丹尼爾》研究的作者,第二章我曾提過。本來他活躍於公關界,2009 年第四個女兒即將出生時,他換了跑道,轉而研究媒體效應。他說他的研究是迷你趨勢的一環,把媒體的影響不只看成雙向的關係(兒童與 3C),而是 三向的關係(兒童、家長與 3C)。家長的影響可能是關鍵,足以解釋為何有些孩子是敏感的蘭花、有些則是強健的蒲公英。「孩子對媒體的反應和態度,特別是十二歲以前,就屬父母的影響最大。直到現在大家才開始了解這點。」

而且他說, 談話與傾聽比訂規則更重要。「我告訴大家,一般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談談媒體。孩子需要知道你對於他們在使用的媒體有什麼看法。」

舉例來說,在羅斯穆森的《小老虎丹尼爾》研究中,幾週內看了十集《小老虎丹尼爾》的學齡前兒童,和觀看大自然節目的對照組相比,同理心和角色取替(注: perspective taking,指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的能力都進步了。這正是該節目的宗旨:強化利社會訊息。但也有一大警訊, 只有早就開始和家長討論電視節目的孩子,才有這些進步。

到目前為止,奧斯汀、羅斯穆森、利文斯通這些人的相關研究,相對地都淹沒在那些責備、羞愧、放大恐懼的訊息裡。奧斯汀和羅斯穆森最想傳達的,就是家長的影響力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大。我們是孩子人生中最初也最嘹亮的廣播,也就是說,我們正為孩子日後聽聞的其他訊息定調,包括那些從同儕和媒體接收的消息。

然而,比起管控,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較沒這麼直接。 正如其他許許多多的事情,兒童比較有可能模仿我們的行為,而非聽我們的話。我們和孩子關係的品質,也會決定我們說話的分量。

溝通比限制有效

奧斯汀主張,整體來說太過專制的家庭,可能會讓孩子對於媒體訊息無法進行批判思考。 很諷刺地,當你要求孩子無異議服從時,你可能正在唆使孩子對聽到的訊息「照單全收」。如果孩子提出問題,你和他們討論、詢問他們的想法,這種做法就提供了環境,讓他們可以思考媒體傳達的訊息有多麼複雜,或是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是多麼錯綜交織。

舉例來說,談到《冰雪奇緣》的主角艾莎,你或許會提出自己喜歡艾莎能施展強大的魔法,喜歡艾莎能承認自己的錯誤、解決她和妹妹之間的問題。但你也要補充,要成為強而有力的女生,不見得要穿著漂亮服裝或濃妝豔抹,也不需要有一頭金髮和纖細身材。

當小孩看到令他們害怕的內容,或是接觸到不當內容的時候,都是引發討論的好機會,這些都可以開啟談話,談論虛實情境的差異、談論特效、談論「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做,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或是談論處理強烈情緒的策略。 奧斯汀說,解釋時加入這種令人信服且支持鼓勵的助力,短期間會比硬性規定更讓孩子接受,長期下來可能會更有效。「制定規則其實效果有限,」她說,「小孩可以藐視規定,大不了去朋友家看。」

羅斯穆森同意這點。「研究指出,規定對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沒用」,尤其是進入青春期時。「孩子想要自主權,我們稱之為『心理抗拒』:你愈叫小孩不要做某件事,他就愈想做。」 同時,小學快畢業之際,孩子自己對於媒體的闡釋會變得複雜、也更有經驗,他們慢慢能理解廣告訊息的本質,也能夠分辨虛實。所以他們也會出現更成熟、更老練的對話。「我想,一開始是規定多於對話,但對話絕不可或缺。慢慢地多和他交流、問他們問題,並協助他們理解。」美國兒科學會的大衛‧希爾醫師也建議家長,和學齡階段的孩童一起制定 3C 規則。「問問他們覺得適當的電子媒體使用應該要怎麼樣;要是打破協議好的規定,會有什麼後果。你可能需要引導他們討論,但通常你會發現,他們的期望和你的其實相去不遠。」

當制定家庭規則成為雙向的對話時,小孩可能也希望父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可能取決你的教養方式有多民主。凱瑟琳‧斯泰納-阿代爾(Catherine Steiner-Adair)的書《大差距》(The Big Disconnect)與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記錄了許多孩童與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他們都希望父母在和他們互動時,能把手機放下。

不再為孩子的 3C 使用焦慮

螢幕兒童:終結 3C 使用焦慮的 10 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這裡買

延伸閱讀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臉書、IG 讚數越高越興奮?美國神經科學家:「談論自己」類似藥物上癮

「他搶我玩具!」孩子吵架吵不停?諮商心理師盧新之:8 個原則,讓孩子和睦相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螢幕兒童:終結 3C 使用焦慮的 10 堂正向數位教養課》,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