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孤獨感來自於童年傷痕】日本諮商心理師:留意 6 個重點,為自己找到可依戀的「安全堡壘」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孤獨感來自於童年傷痕】日本諮商心理師:留意 6 個重點,為自己找到可依戀的「安全堡壘」



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可以主動尋覓一座「安全堡壘」,容納自己的徬徨不安。極力推廣「依戀重生療法」的日本諮商心理師中野日出美指出,靠自己的力量其實也能戰勝依戀障礙。以下他將帶你跨出修復依戀的重要一步——尋找「安全堡壘」,留意 6 個重點為自己覓得「對的人」。

編按:所謂「依戀障礙」是指孩子未能受到父母親或撫養者的悉心關愛,使得「依戀」無法順利形成,繼而對一個人的性格與人際關係帶來諸多影響。(出自本書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p.14)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諮商心理師、NPO 法人日本心理溝通協會代表 中野日出美

在前面章節裡我已提過,當親子間擁有穩定的依戀連繫,孩子們就能放心離開父母、盡情接觸外在世界;同時,也能在這層安全堡壘的防護下,發展出向外探索的行動力與好奇心。

擁有安全堡壘的孩子,就算在摸索與闖蕩的過程中感到徬徨無措、身心俱疲,只要回到自己的安全堡壘,就能獲得充分的療癒、重整心情,並且充飽電力以迎向下一個挑戰。

換句話說,這些父母、撫養者對他們的孩子而言,具有「緊急避難場所」與「安全保壘」的重要功能。

重建「安全堡壘」,可能嗎?

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如此幸運,擁有一個自己可以停靠的避風港,有的父母甚至本身就是孩子「恐懼的來源」。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但會畏懼外在世界、對於挑戰新事物更是興致缺缺,而且他們在受傷受挫時也遠比其他人更難重新振作,很容易就一蹶不振。

這些狀況的反覆發生會慢慢摧毀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能力、阻礙人際關係之發展,讓人陷入不幸的循環。

「依戀重生療法」的初衷,便是希望透過重建每個人潛意識與內心深處的「安全堡壘」,來彌補依戀的缺陷。

現實中的父母或撫養者確實也有可能再度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然而,這樣的案例少之又少。

根據我所接觸過的個案經驗來看, 通常是父母以外的第三人取代了父母的角色,成為給當事人容身之處的庇護所。

究竟,該如何為自己找到足以成為避風港的對象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看到這裡,相信你應該想知道——什麼樣的人具備良好的「安全堡壘」條件?自己又該做好怎樣的心理準備?

接下來,為你將重點歸納為六項。

❶ 找到發自內心信賴的人

修復依戀障礙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保壘,這是我在本書中不斷強調的一個觀念。

極少數人可以從原本的撫養者或雙親身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與後盾,也就是重拾以往不曾有過的親子依戀連結。

這類型的父母自幼或多或少也都有依戀障礙,而他們在內心的依戀缺陷尚未撫平之前,就有了小孩。於是自然無法與孩子培養出健全的依戀關係,也給不了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跟支援。

然而,如果原本不夠成熟的心智隨著時間獲得了磨練,他們身為孩子安全堡壘的功能也就會愈趨成熟。在這樣的條件下,親子雙方就有可能重建穩定的依戀。

不過上述狀況的前提是,必須透過你縝密的觀察,確定父母或撫養者已成熟到足以負起安全堡壘的責任,或你認為「現在父母值得信任」才有可能成立。

然而,大多數的情況並不會這麼樂觀。這時候,你可能就得讓其他人來擔任你的安全堡壘。

能取代父母成為安全堡壘的,通常是一些 心智足夠成熟——情緒智商高、富同理心的人。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種能成為安全堡壘的對象,那真的非常幸運。

不過,這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把對方當成心靈支柱,或把期待與救贖隨便寄託在他身上。

後續應該怎麼做,請依照接下來介紹的重點與正確觀念一步步執行,千萬別因自己的一廂情願變成了別人的壓力。

❷ 確認「個人特質」

初步找到適合當作安全堡壘的對象後,下一步就是要判斷對方是否真能為你提供必要的安全感與支持。

我明白這並不容易,也知道大多數人的心聲應該是:「如果有這麼簡單,我就不用飽受人際關係折磨了⋯⋯。」所以,我想在此介紹幾項「對方是否適合當作安全堡壘」的判斷標準,供你參考。

首先,你可以看他是否 「性格沉穩」。個性穩重大方、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化,是第一要件。

擁有健全心理狀態、能夠傾聽你的心事、接受你的過往,這也非常重要。簡言之,這個人必須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值得信任。 有些人雖然成天把「愛自己」或「我很幸福」掛在嘴邊,但實際上是不是如此,其實一眼就看得出來。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留意以下兩個觀察重點:「這個人是否懂得愛惜自己、尊重他人?」「這個人是否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社經地位等現實因素都是其次,請先就以上幾點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吧。不管手腕再好、能力再優秀,只要他的言行舉止會不經意傷害其他人,就請將之從你的安全堡壘名單中剔除。

❸ 別把依賴變成壓力

當你確定身邊有符合安全堡壘條件的人之後,不妨就放開心胸與對方好好地聊一聊吧。

或許到目前為止你也曾多次嘗試向別人求助,有過向他人傾吐內心難言之糾結,但卻以失敗告終的經驗。有時候,你跟對方的關係甚至因此發生了變化,讓你感到悔不當初。

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的局面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來看——

1. 對方的心理素質還不夠成熟,無法提供適當的精神支援與回饋
2. 你可能太要求對方順著自己的意、讓人產生反感,但自己沒有察覺

對方能給你安全感、成為避風港,不代表得對你的需求任勞任怨、照單全收。

我希望你能夠先知道,在你有依戀障礙之自覺,並下定決心想去克服、有所行動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踏出了最關鍵的第一步。此時,你跟以前的自己,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因此對於這些願意提供後援與支持的對象, 除了信任,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感謝 ,如此才稱得上是個成熟的人。假如今天對方給予了忠告或指責,你應該預先建立的心態是——只要察覺自己情緒陷入不穩,務必要懂得調適,或直接請對方反應、指正。

❹ 不要害怕說出真心

你也曾多次試著對人付出信任,卻總被辜負?

這樣的經驗容易讓人對自己失去信心,從此不敢輕易向別人吐露真心。

但正如我前面所提,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弄錯了傾訴的對象,或仍拿捏不了對方的底線造成。所以,當你已經順利找到合適的安全堡壘,就請大大方方地相信對方吧!

假使過程中,察覺到對方不領情或可能讓自己受傷的跡象,請不要猶豫,直接與對方進行溝通。 若在溝通過程中發現一切只是自己多慮,就要學著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並深入了解為什麼自己當初會出現那種想法。

這麼做了之後,你將會發現——想要讓心情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❺ 切勿預設過高期待

真心換絕情的原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我們自己投入了太多的期待。

然而,對方通常也都只是個普通人,他們一樣也會因為你不當的措辭與表達方式而受傷。

因此, 千萬不能因為彼此關係好不容易拉近,就擅自斷定對方「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受傷」、「一定能諒解」或「我們想法和觀念相近,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些天真的想法,很可能正埋下了你日後「受挫」、「遭到打擊」的種子。

追根究柢來說,其實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與認知,因此同樣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自然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判斷標準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當然也就不會一致。

偏偏,人類總是堅信「心靈相通」這回事。

你必須明白,這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願意做你安全堡壘的人,也有自己個人的想法與認知。 所以,彼此的觀念有所出入,並不代表一定是誰對誰錯,而是這種事情,本來就再正常不過。

❻ 用客觀角度看全貌

除非是真正的詐欺犯或泯滅良心、為非作歹之人,在一般正常的人際關係中,通常不太會牽扯到背不背叛的問題。然而,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在人際關係裡感受到類似的挫折感呢?

我想關鍵就在於——事發的當下,你能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整個過程,不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若你們能慢慢藉此熟悉彼此、自己的行為模式,就能在出現問題與摩擦前,及時踩剎車。

但追根究柢來說,我們還是得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去意識到諸如「逞一時口舌之快可能會帶來的後果」或「以前也曾因為這樣傷到對方,這次換個說法吧」等,並學著改變溝通與傾訴的方式。如此一來,結局可能就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了。

若能根據以上幾項原則,尋找「安全堡壘」。我相信只要有心,你一定可以邁出修復依戀最重要的這一步。

從「依戀魔咒」解脫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

這裡買

延伸閱讀

【明明喜歡一個人,卻又推開對方】心理諮詢師剖析愛情中「矛盾型依戀」者的不安

「媽,你一點都不想了解嗎?」故事貿易公司張西寫出逃離原生家庭、探討年輕世代的《二常公園》

【明明很優秀,為什麼戀愛總是不成功?】心理學剖析某種「工作狂」面對感情的脆弱不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由 方言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