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到了一個年紀你開始發現,努力存下好幾桶金去「買車、買房」,已然是眾人眼中對於成功的象徵之一。你會因此暗自著急,是否要趕緊跟上別人買車買房的腳步?如果你有所猶豫,心理勵志暢銷作家王小毛提供了一項觀點:一定要依據自己需求為消費「排序」,才能對生活品質有所掌握;畢竟下了消費選擇後,去承擔背後好壞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心理勵志暢銷作家 王小毛
最近幾年,常被人問及買車與否的問題。每當我坦蕩地回答「沒買且近期也不打算買」的時候,氣氛就會變得特別尷尬。
當然,尷尬的不是我,而是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他們一直覺得我過得很好,不至於連一輛車也買不起,本來下面還準備了其他相關問題要問的,結果卻發現,自己好像在無意中讓我難堪。
事實上,我一點都不覺得難堪,也不覺得問話者有什麼惡意。
我知道,我與問話者最大的隔閡在於, 我把車當作一種代步工具,而他們還是把車當作社會地位和成功的象徵。 平日裡,我們常聽見有人這樣說:「哎呀,房子也買了,車子也買了,生活就圓滿了,混得不錯喔。」在如今這個社會裡,多數人還是認為,買了房又買了車,才是小有所成的基本配備。
其實,關於買車與否的問題,我和小崔(編按:作者的丈夫)商量過。平日裡,他坐通勤車,我乘公車,天氣不好就叫計程車,並沒有覺得有多麼不方便;購物時叫車,既不操心停車,也不用考慮駕駛狀態,感覺特別輕鬆;不用承擔保險、汽油、保養等多項開支,不必體會養車的辛苦,可以減輕不少經濟壓力。最重要的一點是,買了車,生活未必錦上添花,一定不算雪中送炭,說來說去,就是並非必要需求。
但我發現,關於買車這件事,不管你如何解釋,別人還是會覺得你就是錢財不夠、就是過得不夠好。 在多數人仍把買房當作第一階段目標、把買車當作第二階段目標的當下,我說得再多,也是人生任務沒有圓滿完成的失敗者 ,所有關於停車難、塞車嚴重的形容,落在這些人的口中,只需用一句「所以還是錢的原因囉」就可以輕鬆擊破。
「消費法則」決定了生活內在品質
由於我的消費觀一直和別人不太一樣,這顯得我特別異類。
iphone 每次推出新型號的時候,身邊就會有很多人表現出近乎狂熱的嚮往。寫下這篇文章時,已經更新到 iphone 8 了,而它擁有著全世界最不固定、最不明確的用戶群——沒有收入的學生用它,因為它青春、有活力;收入低的人用它,因為它是這類人群在某一領域能買得起的最好產品,代表一種消費得起的享受;高收入者用它,因為它代表一種潮流和時尚;年輕人用它,因為大家都在用;年紀大的人用它,因為用它顯得年輕;3C 控用它,因為它具備尖端技術、操作方便,而且比較有品質;對數位產品一無所知的人也用它,因為專業人士都在用它。
旁人見我換來換去,自始至終都用著某品牌的 Android 系統手機,便會不解地問:「你怎麼不去買個 iphone 呢?」
我只能說「太貴了不捨得」,然後換來「消費觀落後」、「鐵公雞」的評價,但我真的從來沒有動搖過。我能理解帳戶裡沒有兩萬元存款的人卻用著售價兩萬元的手機,但他們好像都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明明有能力買更好的手機,卻非要使用看起來很便宜的款式,當大家一起拿出手機時,真的不會覺得不體面嗎?
我的親友分布在各行各業、各個社會階層,經濟狀況不一,但還沒有人在消費時能真正做到不加節制。而據我的觀察,如果跟隨流行不算一種消費法則的話,多數人其實沒有自己的消費法則。 一般情況下,他們未必會把錢花在刀口上,但他們的錢一定會被輿論和風潮所影響,流向人群最密集的地方。
從前,我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麼異類,我與旁人的那些不同,更多是表現在一些比較小的地方。比如,我較傾向買好的內衣,而有些人覺得穿在外面的衣服才是門面,應該把錢花在買外衣上;我比較傾向買一口好鍋,而有的人覺得花很多錢買炒菜鍋放在不見光的瓦斯爐上,還不如買盞華麗的吊燈,為客廳增光;我會建議有車的爸媽買一個好的安全座椅,而多數家長覺得根本沒必要,孩子只要有大人抱著就行了,而肯花幾十萬元買車卻不肯花錢買安全座椅的家長,是我特別鄙視的;不管裝潢預算多麼吃緊,我堅持床一定要買好的,但有的人會覺得,買好床放到臥室裡不見天日,還不如買一套真皮沙發擺在客廳裡顯得氣派。
後來,我成為一個準媽媽,在產檢、待產期間的所見所聞,讓我忽然明白, 有一套自己的消費法則是多麼重要的事,因為這種消費法則是基於你對生活各方面重要性的排序,更決定了生活的內在品質。別人看不見,但你自己感受得到。
錢花在刀口上,「刀口」該擺哪?
懷孕以後,很多人覺得我「造作」,具體來說在於以下幾個重要事件:我在身體狀態佳、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並非高齡產婦的情況下選擇做了「非侵入性產前檢測」,而沒有選擇做「唐氏症篩檢」,多花了三倍的錢;我在給寶寶準備用品時,盡自己能力買了能負擔得起的最佳產品,而不肯將就,很多人就覺得我給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用那麼多的好東西,根本沒必要,是在給自己挖坑;我在婆婆和媽媽都能幫忙做月子的前提下,預定了月嫂,這件事引起的爭議非常大。在我的身邊,很少有人坐月子的時候請月嫂,都是由媽媽和婆婆代勞,儘管這通常會產生一段血淚史,但大家仍覺得這是常態,而我不能忍受,就是矯情和嬌氣。
在質疑我的那些人中,大多數人的經濟條件都可以承受上述消費。但他們為什麼不能接受呢?因為他們覺得要把錢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他們覺得反正多數人都不會有什麼問題,與其花那麼多錢去做非侵入性產前檢測,還不如做唐氏症篩檢就好,把省下來的錢拿去買一件羽絨衣,還能穿一個冬天呢;給嬰兒準備用品,便宜就好,不用買太貴,反正孩子長得快,不如把省下的錢拿來買首飾、買包包,比較實在;請月嫂更是一筆大支出,反正只有一個月,怎麼不能忍受過去?別人沒請月嫂不也過得好好的嗎?把這筆錢省下來買支手機還能用好久呢,或者和家人一起出去旅行,不是更有價值?
某天午休,我和同事閒聊。她對我花了不少錢去做非侵入性產前檢測這件事特別不能理解,她覺得沒有必要,就是在浪費錢。 我則認為「在經過檢查後,證實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代表胎兒健康,不算浪費。 此時的她,家裡正在裝潢,她剛花了兩萬多元買了一張飯桌,花了一萬多元搭配了六張椅子,但她只捨得花數千元買一台空氣清淨機,所以,她覺得花近萬元做非侵入性產前檢測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在我的預料之中。
在錢沒有多到花不完的條件,消費時必須有所偏重、取捨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做出怎麼樣的分配?這真的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看重和看輕的地方,這是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差異產生的,無可厚非。在這裡,我想說的是, 如果你做出的排序和選擇,剛好和多數人不一樣,請堅持你自己的安排。每個人所看重的東西不一樣,才是正常的現象。 所以,如果你剛好像我一樣,打開錢包的姿態與時機總是與多數人不一致,千萬不要自我懷疑,一旦做出妥協,被看起來正常的選擇所左右, 你能得到的,也只是少一點非議,多一點毫無實際價值的贊同,而真正去承擔那份難受和不舒服的,最終還是你自己。
「認命」並非唯一選擇
延伸閱讀
【害怕成為邊緣人,卻失去懷抱「初衷」的自己?】《心智鍛鍊》:「格格不入感」是為了能承擔「被討厭」而存在
你是「人很好」還是「討好別人」?美國媒體 CEO 法蘭・豪瑟:用 3 個「關鍵差異」釐清
【一針見血】因焦慮而不停「討好」?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你的好,他不一定想要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苦無機會,是你唯一的委屈:騎驢找馬別嫌驢難騎,懂將就,才會有所成就》,由 方言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