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職業≠我們這個人】英國管理大師韓第的「人生哲學」: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職業≠我們這個人】英國管理大師韓第的「人生哲學」: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你會用工作來定義你是誰嗎?

英國當代管理大師韓第想告訴你:我們藉以謀生的方式無法代表我們這個人;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 查爾斯‧韓第

多年前,內人和我想去義大利住一段時間。我們到義大利幾個月後,朋友問我們有沒有見過那群尤斯特比(Eustabies),我們說:「沒有,那是誰呀?」朋友解釋,她不是指尤斯特比家族,而是指那些被問到他們是誰時,總是用「喔,我從前是……」開頭,然後告訴你他們到義大利過退休生活前是做什麼的人。真悲哀,這些人仍在用過去的人生角色定義自己。

首先,都是我們的錯。我們原本就不該把別人侷限在框框裡,放在職務或角色的框框裡。然而,我們和別人初次謀面,試圖了解他時,難免會這麼做。就好像一隻狗初次見到另一隻狗時,會用鼻子嗅一嗅彼此,我們也會相互繞圈圈,尋找線索。但我們不該這麼做,我們很可能因為他的回答,而用我們對某個職業的刻板印象來看他,認為會計師都很呆板,數學家都聰明絕頂,政客工於心計,生意人則很貪婪。 如果我們初識一個人,還來不及和他聊幾句,就已經對他心懷偏見,真是太不公平了。 可悲的是,大家都是如此。

最近朋友問我有沒有見過剛搬到村子裡的某個人,我也從中學到一課。他說:「你會喜歡他。他剛退休,正在尋找新嗜好和交新朋友。」

我問:「他以前是做什麼的?」

朋友困惑的看著我說:「我不曉得,這有什麼重要嗎?」

「不重要,當然不重要。」我回答,有點不好意思,我正在做我過去指責別人的事情,用別人現在或過去的工作來定義他們,卻被逮個正著。

我們藉以謀生的方式無法代表我們這個人 。內人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攝影研究,她要求攝影對象用五件物品和一朵花構成的圖像,描繪他們的人生。這個練習非常發人深省,你也應該試試看。大多數人都用選擇的物品來象徵所愛,例如人生伴侶或家人。也有人選擇能喚起童年記憶或雙親或嗜好的東西,例如音樂或閱讀或帆船。她有時發現,沒有人挑選物品來象徵自己從事的工作。

有個年輕女子在石油業位居要職,我跟她提到這點時,她回答:「喔,那只是我做的工作,不能代表我這個人。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工作也能反映出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完全理解她的說法。她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她似乎是個野心勃勃的年輕女子。幾年後,她果真放棄石油業的工作,成為登山客、嚮導和探險隊長。我還記得當年她的肖像中有兩件物品乃是從大自然和戶外活動得到的靈感。

還有一次,內人和一名年輕創業家一起做這個練習。他選擇的第一件物品是皮夾,裡面塞滿一元美鈔,我們當時在美國。他拿起鈔票,把它放在桌子中央,說:「這就是我,我先是個生意人。」然後停頓一下,看看桌上的皮夾:「不對,不是這樣,賺多少錢不重要, 我的夢想是,假如我能推出正確的產品,要看看我的產品如何在世界各地改變大家的生活。

可以想像, 在那一刻,他改變了那年輕組織的文化和優先順序,讓員工擁有可以認同的信念,畢竟誰會因為幫助老闆致富而大感振奮呢? 插一句題外話,我經常納悶,為何業界領導人總是認為提高股東價值可以激勵員工?拚命為陌生人創造財富,如果不是近乎唐吉軻德式的樂善好施,就不過是愚蠢罷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為企業奠下穩固基石。

更多管理人生的方法: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這裡買

想看更多「職場人生」,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對的肢體語言會增加魅力】心理學:做出某個身體姿勢,就能幫助自己冷靜面對壓力情境

TED 心理學講師:最好的紓壓方式是關心他人,並把壓力當朋友

壓力會讓大腦萎縮!腦科學實證:散步 1 小時,腦中「緩解壓力」的額葉就變大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 21 封信》,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生活報橘 2020 擴大徵才】

對幸福生活方式的持續好奇,是一種必要

我們一起探尋「我想這樣活活看」的那種生活方式

加入我們!我們在找一起開創生活與社群媒體創新可能的夥伴

VidaOrange 社群流量編輯 

薪資範圍: 月薪 NT$ 32,000~40,000

VidaOrange 社群流量助理編輯

薪資範圍: 月薪 NT$ 28,000~32,000

看工作內容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