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吃好油比不吃油重要 營養師教你挑選撇步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減肥的人常常因為怕胖,而選擇「不吃油」,但油脂攝取太少會使肌膚乾燥無光、便祕、缺乏營養素,甚至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波動及注意力下降。
該怎麼吃對油脂?營養師張涵雯帶你認識「健康吃油」的方法。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 / 健康醫療網 記者黃心瑩報導
高油脂飲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許多追求健康、愛美人士對油脂直接敬謝不敏,三餐選擇水煮食物,但過與不及都不好, 若油脂攝取太少會使肌膚乾燥無光、便祕、缺乏營養素,甚至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波動及注意力下降 ,營養師張涵雯說,吃對油脂比不吃還重要,適當適量最重要,但油脂應該如何選擇?讓營養師帶你來認識。
脂肪依照其構造,分為三種
1. 飽和脂肪酸:
脂肪酸中結構最穩定,室溫下呈現固態,主要來自動物油脂(例如牛油、豬油)、紅肉(牛肉、羊肉)、雞皮、豬皮等,植物來源則是椰子油以及棕櫚油。
2.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具抗氧化功能。含量較多的油脂為: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花生油、麻油、酪梨以及堅果類。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結構較不穩定,不耐高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藉由食物攝取獲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屬於此類;含量較多的油脂為:魚油、亞麻仁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
反式脂肪危害心血管 已全面禁用
還有一種反式脂肪酸,依其來源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天然:牛、羊等反芻動物因為特殊的消化道細菌作用,會把牧草發酵合成部份的反式脂肪酸,乳製品、牛羊肉等含有天然反式脂肪酸。人工:常見於為了提高油脂穩定性而經過氫化加工的油脂,因為其耐儲藏、不易變質、且能讓食品有酥脆口感,在食品業相當好用,但張涵雯營養師提醒, 人工反式脂肪酸已證實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風險,2018 年起台灣全面禁用。
過量皆不好 攝取比例更重要
其實每一種食物中,並不是只有一種脂肪酸,而是組成比例多寡不同,美國心臟學會提出最佳的比例依序為飽和脂肪酸 0.8: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1.5: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1,但一般民眾要估算比例不太實際,整理幾項飲食原則,輕鬆掌握大方向:
1. 油脂選擇以植物油脂為主。
2. 盡量避免油炸類,除了含量高,還有油脂高溫裂變損害健康疑慮。
3. 紅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對心血管負擔相對較高,可多以 白肉 為主
4. 堅果有好的脂肪酸,可以搭配但不要過量
(一份油脂=一般油脂 5 公克=腰果 5-7 顆=花生 10 顆=開心果 10 顆=帶殼瓜子 50 顆=核桃 2 顆)
5. 多種油脂搭配,閱讀油脂產品說明,依照烹調方式建議使用,例如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但不適合高溫烹調。
6. 避免酥油與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
張涵雯營養師提醒,想減肥吃水煮食物其實不是完全不行,但要記得搭配少許堅果、酪梨、淋些好油脂會更健康。
想看更多「健康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三餐變化性不足可能罹患「大腸癌」】營養師分享:抗癌的 3 大飲食建議
【優化大腦的 7 項飲食建議】美國心臟協會:地中海飲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
【不吃肉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嗎?】《英國醫學雜誌》:多攝取「植物性蛋白」幫助降低整體死亡率
(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吃好油比不吃油重要 營養師教你挑選撇步 〉)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