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在這場亞太新創產業的桶狹間戰爭,台灣缺的是「霸氣」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在這場亞太新創產業的桶狹間戰爭,台灣缺的是「霸氣」



「到中國創業,找他」-馬雲


2015 創新創業論壇方落幕,由於新創產業可數近年來世界各地最熱門的產業之一,相關的論壇與講座數不勝數,而新創產業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台灣近年常見的 App 團隊,到創造新興服務/小眾商品的群募團隊,都列屬一二,大熱門便是網路產業與群募公司,這兩者都是屬於以核心價值為主軸,就能夠打出漂亮桶狹間合戰的小型單位。


桶狹間合戰指的是日本戰國時代最熱門的織田信長出道戰,這邊意指使用小而不可思議的單位在特殊的地形直取大將。直到近兩年,新創更不是歐美、矽谷等地群聚天使投資人地方的專利,在亞洲區不停地出現亮點,領頭羊阿里巴巴快速地展開新興金融服務-支付寶,讓其他國家的網路與金融服務在中國地區無人向背。


0


亞太各地都有創業網站試圖爭奪資訊集散地的第一地位,不變的人流代表金流,聚集了最需要資金的新創產業,最終你就會聚集到錢。


1


新加坡作為經商便利度冠軍的國家,提供了讓新創產業能第一時間解決資金問題的認購方案,由政府認購最高 85% 將近 1200 萬元的股份,之後公司還能夠自己購回,幾乎解決了新創產業在初期人力與資金皆不足時的最大問題。相對於該地昂貴的人事成本與其他成本,這個帶附加條件的方案,最終所提供的補助優惠,仍完整地打中了新創產業的燃眉之需。


去年秋天首次承辦Echelon Thailand 2014 的泰國,也展現了其獨特的競爭力,以 ASEAN 為主打的競爭優勢,試圖成為各國新創進軍東南亞的第一站,讓泰國佔據半島處未來網路科技創業上最重要的位置,與新加坡直接吸攏人才增加創業加速器的精實度各有精巧。在國家政策與地位上也開始有免簽政策的輔助,同時擁有國際航空樞紐點的重要地位,方便度不亞於香港或者新加坡,實體會議的推動是一正確的策略方向。雖鄰近的都市網路多未建設完善,但作為半島區域的跳板,以這些優勢輔以泰國本身行銷的軟實力,仍是一絕妙的時間點。


3


往北至日本,自十年前解禁資本額限制之後,確實地帶起了創業的風潮,直到近年科技創業更是熱門於各地,原本就黏住手機(智慧型手機之前)的日本人在 App 與各項網路服務上都是突破極限的前進,特別是手機遊戲佔據休閒玩家的第一線,成為了日本遊戲公司反攻市場的灘頭堡,近年賺了不少銀子入袋。


定過神來,馬雲的一句「到中國創業,找他」言猶在耳。台灣在亞洲間的新創洪流中驚醒了嗎?有人醒了,有人半夢半醒,有些人在還夢裡晃著。


我們有新創團隊的培育器,也有被不斷獲得注資的新創產業,更有大大小小創業的協會與論壇,乍看,政府也有五花八門的創業補助與新創補助,但總是稀缺了什麼?


是格局!


原來我們能這樣做,把目標放在整個華語市場,至少當他國點評台灣的創業優勢時,都是以此為加分點,而我們自己就像沒看到。


不只中國,筆者有幸接觸了一些其他國家的創業者與旅行者,無論是韓國、日本、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或者柬埔寨,他們所做的夢想都比台灣創業者織給我的夢大了一圈,雖然不若中國直擊世界的霸氣(不論是否可行),也常有往整個亞太區的構想,這樣的夢也比較符合網路產業與群募產業的影響力觸角範圍;反之台灣的創業往往在未攻城掠地之前,就有守成的想法萌生,使格局形小,風險承擔變低,也沒有可見利潤,最後這樣的企劃都無法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只能胎死腹中。不能完全責怪投資人不願意投入資金於風險高的產業,而且相對於市場規模,風險高又限縮於市場規模的新創,實在不是投入資金的好選擇,更遑論這些人相較於創業者往往是比較不了解網路/新創產業市場的,剩下就是真槍實彈的財務與企劃。


相較於歐美國家的群募,台灣的群募更像是政府補助的救星,大大小小缺乏資金的老舊產業與協會一一冒出,用次等的包裝希冀能夠分得一水瓢資金,但真正有創意、格局的東西甚少,最常獲得募資的都是文創類產品,與新創獲得募資的最多類別相同,雖然我們有自己的投注平台,但更優秀的大型案件卻經常使用國外的平台,箇中奧妙值得我們深思,可能是台灣群募較國外晚起步、也是法規約束,更是真正的投資人不熟悉平台,有諸多原因,並非解一可行。


除去培育環境的發展,台灣其實是最佳的測驗場,無論以哪裡為標的,台灣的受眾都是對於「普羅」品味的東西最具有檢測力的,與其批判一窩蜂的熱潮,不如利用它,用衝浪的方式站上浪頭,在這個最難討好的地方做出最好的產品,但打擊範圍應該更大,市場不限於台灣。


桶狹間發現機會孤注一擲的勇氣,我們是否擁有?


誰又能因此成為下一個馬雲、雷軍?


前往外國投資的新創政策、報告寫不完理還亂的一堆創新企劃書,綁手綁腳被罵了半天卻沒人敢動的法規政策,Uber 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在進行輔助時,仍處於「和諧」為第一訴求的立場,單看部分創新名單裡面還可以有滿滿的 50 大企業,就足以讓人傻眼,除去 Uber 本身所迴避的租賃問題,不討論嘗試開放新服務,藉此改善計程車司機的工作條件,不需再被車隊剝皮可能就是一大推進,以打破原本集團壟斷的現況;


反之這蜿蜒過程值得觀眾玩味,雖大家矛頭都指向 Uber,但政府或者協會才是溝通的橋樑所在。目前仍能看見加速器與各創業資訊網站的流通,環境氛圍上卻不是如此,甚至創業版圖與其他國家所畫出來的規模就是差了一個泛亞太區這麼大。彷彿泛亞太區的其他國家都不會對台灣產生興趣前來競爭一般,但事實上早就被割得稀巴爛。


扣除常被提及的天使投資偏好問題(往往選擇能快速獲利的類型),過於追求安逸不願冒險的氛圍也影響了許多人的選擇,那些窄門前我們不知死了多少雷軍。


這場亞太新創產業的桶狹間戰爭,台灣作為最親近中國區的國家,絕不能因任何理由失去與中國/華語市場作戰的決心,若眼光放不到這麼遠,這一場戰役的未來,我們連 OEM、ODM 的剩菜剩飯都沒有。


(本文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