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繁簡大戰開打:中國導演馮小剛籲恢復繁體中文,我台灣人肯定支持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繁簡大戰開打:中國導演馮小剛籲恢復繁體中文,我台灣人肯定支持




《BO》導讀:總統馬英九曾經表示他當台北市長時,只要看到網站有「繁體」兩個字就有點煩,他主張應該稱作「正體漢字」,希望聯合國能把正體漢字列為世界遺產。


既然有個「繁體」的稱號,就有個相對應的「簡體」存在。中國大陸官方標準「漢字」的正式稱呼是「簡化字」,於 1964 年公布並以 1986 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標準;目前簡化字主要在中國大陸、新加坡以及少部分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中使用。


近日,曾執導《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的導演馮小剛,以「民意代表」身份在中國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中表示,應逐漸恢復部分有文化意涵的繁體字,別讓漢字失傳;甚至中國影帝張國立也贊同馮小剛。


更早前,中國學者才以「文字是工具」的角度說過「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但如果從文化來看,繁體字的文化價值是否高過簡體字呢?又或者,簡體字也自有一套文化價值存在?


雖說中國要用簡體還是繁體中文,對我們來說真的只是「他國事務」,但如果有一天中國宣布要用美多了的繁體字,台灣人應該會很支持吧。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勞動工具的使用發展了社會的生產力,作為交流思想的語言文字,則保存、延續著文明之火不滅。漢字是表意性的,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表音文字,因此,出現了漢字的繁體和簡體。為了保留文字背後的文化傳統,有人主張繼續使用繁體字;而有人認為簡體字更有利於文化的交流、書寫的方便。孰是孰非,眾說紛紜。


就此話題,光明網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周溯源從漢字的工具性、漢字的簡化史、漢字簡化的可能性等角度來解釋漢字難學、難寫的原因,以下為訪談實錄。



  • 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大陸推廣了簡化字,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還是保留著繁體字。關於漢字需簡化還是保留繁體的爭論,歷來是眾說紛紜的,我認為漢字有簡化的必要,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漢字還有進一步簡化的空間,曾經在《光明日報》刊文闡述了這一看法,據說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從漢字的工具性的角度來講,決定它宜簡不宜繁,漢字具有多種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屬性。工具就要簡單靈巧,實用好用,不要繁瑣笨重,難學難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造工具是創新,使用工具也要創新。


人們在使用漢字中也在改變著漢字。這是漢字和漢字教學發展變化的動力,永遠也不會停止。5000 多年來,漢字有很大的發展進步,但相對英文來說,易學易記易寫的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好。本來識兩三千個常用字就夠用的漢字,卻變成了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現在國際社會的“漢語熱”日益升溫,進一步簡化漢字,將更有利於中文走向世界,展現優勢與魅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周溯源


漢字的產生從根源和雛形上說,來自勞動人民,漢字簡化的動力主要來自民間。但經過採集、整理和加工創造而形成的漢字,則出於史卜之手和達官貴人。文明社會早期只有宮廷和貴族才有文化,他們祭天祀祖征戰討伐需要巫師神漢算命打卦占卜扶乩。商代甲骨文就相對成熟,比較系統。


但因一字多形,字形複雜,僅為少數人掌握和壟斷,是貴族化的標誌。西周末期,民間興學,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來越多的人識字用字學文化,簡化文字便成眾望所歸。簡化的結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義被淡忘,人們越來越把文字作為一個詞的符號來對待,象形符號不斷向簡煉、規則化方向發展,線條化、平直化、簡單化是基本趨勢和要求。



  • 漢字難學是怎樣形成的


魯迅先生就說過八股是蠢笨的產物,他還曾形像地說,鸞、鑿這兩個字,“去叫孩子寫,非練習半年六月,是很難寫在半寸見方的格子裡面的”。


有些漢字繁得令人生畏,例如:“龟”字繁體“龜”近 20 筆,活像一筆一筆劃烏龜。“忧郁​​”的“郁”字繁體“鬱”達 22 筆,寫法極其複雜難記!“衅”字繁體“釁”26 筆,寫法也相當古怪。“吁”字繁體“籲”竟多達 31 筆,很難記住寫法。再如“驢”字,寫不好能有 10 個“牛”字大。是什麼原因使得漢字如此繁瑣、難寫呢?


0304chineseword 有些漢字繁得令人生畏


我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在幾個環節上加鎖造成的。首先,在字形上加了一把鎖。漢字筆劃繁多,結構複雜,難記難寫,費時費力。其次,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加一把鎖。古代中國言文分離,書面語言之異於和難於口語世所罕見。第三,文章寫出又加一把鎖:不加標點符號,使得許多語句歧義連連,甚至不知所云,以致“斷句”成為一種“學問”。


這三把鎖中,後兩把被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一舉破除了,隨著上世紀 50 年代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的實施,第一把鎖也鬆動了許多,從而使漢字、漢語的學習運用大大地方便了,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由此可見,問題雖然複雜,只要改革創新,就能進步。


然而,時至今日,“漢字難學難寫”之說仍在流行,漢字簡化的任務仍然很重。學漢語中國人費勁,外國人頭疼。這個問題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制約國家軟實力的發揮。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解決,我們也能夠解決。



  • 漢字簡化的原則:進化、優化、美化


如何簡化漢字,在我看來應該遵循三個原則,一個是進化,一個是優化,一個是美化。進化,就是筆劃變少,特別是 10 劃以上的漢字需要進一步簡化。優化,就是使得漢字的結構、意義更為合理,比如,簡化的“从”字就是優化後的,雙人為從,意義更彰顯,結構更合理。美化,就是讓漢字變得更好看、好寫,有美感,構架也合理,例如,簡體“众”字,望文能生義,富有美感,但是它的繁體,筆劃很多,結構複雜而且還不好理解。


為減少漢字在識、記、寫、讀、印等方面的困難,過去一直在整體、筆劃和字數幾方面進行簡化工作。幾千年來漢字演變的趨勢,從整體上說是從圖畫到線條到筆劃;從數量上說是從少到多再到少;從結構上說是從簡到繁再到簡;從字型上說,是從不統一到長扁再到方;從筆劃形態上說,是從不規則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間的演變。


例如: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等等。漢字大變化是社會大發展的反映,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


漢字從產生以來的每一次簡化,都是漢字的瘦身健美,使之更易學更易寫更美觀,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然,個別字如何簡化得更好、更科學一些,尚可再討論、再斟酌,但漢字簡化的方向和趨勢是應該堅持的。


新中國第一批簡化字就創造了不少新形式:比如省略原字形中部分結構,以剩餘部分作字 (條 – 条);改變漢字局部達到簡化 (如觀 – 观,變聲旁;骯 – 肮,變形旁;棗 – 枣,局部換符);整字換符 (東—东,行草楷化;蓆—席,異體選用);改變構造材料或造字方法 (涙 – 泪,變形聲字為會意字) 等。這些改法都有根據有創意,簡化並不突兀。比如繁體字的書、畵、晝很難分清,而簡體字的书、画、昼,則一目了然,孰優孰劣不言而喻。先人有先人的智慧,先人也有先人的不足與局限,傳統不是​​讓後人用來固守的,而是讓後人用來發展的,傳統未必全是精粹。


當然,漢字的結構有特定的含義,但是,作為一般的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那麼多文字知識,作為文字學家、古籍專家來說,他們可以去研究,在 13 億人中,他們只佔到很小的一部分,普通的民眾是要求漢字好寫、好記的。由“豐”到“丰””,簡化了 15 筆;由“辦”到“办”,簡化了 12 筆;由“麵”到“面”,簡化了 11 筆。


假如按平均一天寫 500 字,每個字平均少寫 10 筆計算,一人一天則少寫 5000 筆,平均按每秒寫 2 筆計算,則可節省 2500 秒,即 42 分鐘,一年節省 255 小時,相當於 32 個工作日。從七歲上學,到六十歲退休,則可節省大約 5 年時間。


所以,不要小看在書寫時這分分秒秒的費與省,億萬人、億萬次的累積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有人說,漢字的難寫難認難記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速度,不是沒有道理的。今天雖然電腦廣泛使用,大大減少了書寫的勞動和時間,但有些書寫不可代替,仍然費時費力。



  • 漢字還有繼續簡化的空間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有人說繁體字寫起來好看,有特定的含義。其實,這是相對而言的,字的含義都是約定俗成的。就英文而言,它是拼音文字,由 24 個字母組成詞彙,結構也很簡單,但是照樣能夠表達出複雜的思想,表現出優美的情感,像莎士比亞的戲劇、雪萊的詩歌,都是用拼音字母寫出來的,能說不美嗎?


漢字簡化還是有可能的,有相當一部分漢字很複雜,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都希望進一步的簡化漢字,尤其在書寫時往往用草書、行書,草體字實際上就是簡化字。漢字怎樣才能簡得好呢?已有成功經驗可以藉鑑。


即整體規劃,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專家集思廣益,總結提高。這些年來民間創造和使用了不少新的簡化字,有的很智慧很好看,已經成熟。1977 年的“二簡”方案不宜全盤否定,其中有部分字簡化得好,可以正式使用予以推廣。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如果問計於民,包括徵求海外華人的意見,一定會有很多精彩的簡化方案,讓漢字易識、易記、易寫、易學。


幾千年來,人類使用的多少工具都在不斷的進化,作為傳達思想的文字,怎麼就不能進化了?這也不符合事物進化的規律,漢字同樣需要進化,也是能夠進化的。


(轉載自合作夥伴《觀察者網》,原文標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周溯源:漢字簡化是發展方向」)





今日平仓大减价: www.freepromotoday.com

獨家旗袍照曝光   大馬正妹明禎賀年

>>> http://www.38today.com/2015/02/blog-post_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