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有一種人,經常被評價「你人真好」,能敏銳洞察別人的情緒,把別人的看法擺在首位,不會輕易求人⋯⋯,諮商心理師黃志堅指出,有這些現象的人,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他用實際案例,破解總是委屈自己的「討好心態」。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黃志堅
「八面玲瓏不可取,留出兩面防禦。」這個標題的靈感來源於別人送給作家阿城的一句話:「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兩面有刺。」阿城沒有解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但我們可以結合他的人生歷程來理解:如果人生有八個維度,八面都玲瓏,事事都順應社會,那就失去了自我,沒有獨立的個性和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們可以拿出六個面來順應這個社會,學會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另兩個面要養刺,養刺做什麼呢?用來保護自己,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不至於淹沒於人海中,找不到自我。
我對這句話欣賞有加,所以引用到這裡,引申其意,送給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們。被討好心理所累的我們,不妨在自己人生的維度裡,用六面去玲瓏,留出兩面養刺,用來防禦,防禦那些利用我們的過於善良對我們進行侵犯、傾軋、掠奪、欺負等負面的外來力量。也就是說,用這些刺給自己的心築起一道「籬笆」,給自己建立一道自我保護的屏障;然後用這些刺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回擊那些入侵我們領地的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處處順從,忽略自我,正是因為缺乏人際交往的邊界意識,缺乏「自我領地的圈地意識」。 因為他本身就邊界模糊,沒有在自己的領地主動豎上一塊牌子,寫上「私人領地,嚴禁侵入」,而是沒有界線地討好別人,打開自己的領地,任人隨意進出,所以,別人也才會恣意漠視和侵犯他的權益,主宰他的意志,控制他的內心,而且拿他不當回事,回過頭來還說他犯傻。
要改變自己一再吃虧、被欺負的局面,就要學著給自己的領土設立邊界。動物尚有圈地意識,向外界宣示自己的領地不容侵犯,更何況有尊嚴、有人格的人類?當意識到對方在侵犯自己的利益的時候, 在利用自己的善良侵害自己的時候,馬上立起那兩面的刺來,告訴他:這是邊界,不要再向前一步。如此,才能免受傷害。
實際案例:討好型人格要如何有力反擊?
前幾天我便如此引導一個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力反擊譏諷他的人,獲得全勝。那人叫國盛,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老婆因做手術而住院,他在陪床。我去探望病人的時候,就看他忙前忙後,不僅照顧自己老婆,還照顧同房間的另兩個病人,幫他們裝水、倒垃圾、叫護士,總之,只要那兩人一有什麼需要,他立馬就站起來,比兩人家屬反應都快。只不過十分鐘時間,我就感覺到右側那個歲數大一點的阿姨,在接受國盛幫助的時候,很吝嗇於說聲謝謝,大有理直氣壯之感。
更讓我感到訝異的還在後面。我和國盛夫妻倆聊天,那阿姨老插話,且言語間帶著明顯的輕視和揶揄。比如,我說國盛這幾年發福了,她馬上說:「你這啤酒肚,挺滑稽的。」國盛說自己椎間盤突出,她來一句:「你才多大歲數啊?還得這病!」當了解到國盛 37 歲時,她更是發出譏笑聲,滿臉傲嬌地說:「哎呀!你才 37 歲啊,怎麼像五十幾歲小老頭似的。我兒子還比你大一歲呢!等會兒他來了,你看看,我那兒子要身材有身材,要長相有長相,嘖嘖,你這差遠了⋯⋯」
國盛全程面帶謙卑,聽她說出這麼沒有禮貌,毫無尊重之意的話,一臉尷尬,但還是勉強擠出微笑。在國盛出去裝水的空檔,我發訊息給他:「對待不懂尊重別人的人,不必一味尊重。不然,她今天一邊接受著你的幫助,一邊譏諷你,明天就有可能指使著你,還嘲笑你。」國盛回道:「我不好意思啊,忍忍吧!過幾天就出院了。」
「你的善良、忍讓在她那裡是老實懦弱的代名詞。 她有什麼理由如此不尊重你?你又為何要一忍再忍?最起碼要告訴她你的底線在哪裡。一會兒看我的暗示。」
國盛裝水回來,我們繼續閒聊,那阿姨繼續插話,繼續展現她不知從哪裡來的優越感。我突然話題一轉,微笑著問她:「阿姨,您兒子是做什麼工作的啊?」、「哦,兒子是公司職員呀!那您孫子多大了?」她一愣,臉上有些許遲疑,但迅速就恢復坦然,以慣有的傲氣語氣說:「哎呀,還沒結婚呢!」
以我們平日裡的涵養和修為,以及與人交流的基本準則,聽到這樣的話,我們一定是面色平靜,語氣也絲毫不流露驚訝,不露痕跡轉移話題,與人為善嘛,怎麼可以故意去戳人家難堪的點呢?但,對於當天的對談我覺得完全可以拋開平常思維。於是,我故露驚訝,提高了音量說:「哎呀,38 歲了還沒結婚啊?也夠瀟灑的啊!不過,當鑽石王老五也挺好的。」
只見那阿姨的臉色一沉,翻著白眼看著我不說話,我再補上一刀:「您當媽的不著急抱孫子啊?」她更是氣得說不出話來。這時候我瞄了一眼國盛,丟個眼神給他。國盛憨厚地笑說:「我哥說話直,阿姨您別介意。有時候說話還是得考慮對方的感受和心情,您歲數比我們大,肯定比我們更知道這個。」那阿姨嗯啊應著,翻身躺下,再沒插話。
幾天後我再去醫院看國盛夫婦,那阿姨對國盛的態度已經判若兩人,接受國盛的照顧,也知道說謝謝了,看國盛的眼神也沒有居高臨下的傲嬌之氣了。國盛悄悄跟我說,他知道自己就是太老實了,容易讓別人欺負。沒想到這小小回擊一下,讓旁人知道自己不是懦弱,讓著對方只是不想計較,對方就知道收斂了。
學會有鋒芒的善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養好那兩面的刺,在受到侵犯的時候,讓自己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這很重要。
最易迷失不是叢林,是人群
置身叢林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大家都能體會,但迷失在人群中,大多人卻常不自知。在叢林中迷失的只是方向,作為獨立個體,獨自行走於叢林中,是可以很自我的,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完全不必考慮別人的議論、看法、眼光。
但置身人群中,我們會忍不住在意別人的看法,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關注他人的感受,因此,無法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時候還要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按照別人喜歡的方式去做事。如此磨滅自己的感受、想法、意願和個性,自然也泯滅自我,讓那個獨立的「我」消失在茫茫人海了。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每天說違心的話,做著討好別人的事,敏感於別人的眼光、表情,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甚至扭曲自我,去迎合別人,已然是完全迷失於人海之中了。
討好者要把自己從迷失狀態中解救出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心裡建立人際邊界。 就是說,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們就是他們,劃分清楚邊界,然後在自己的領地裡,保持自我的意願、個性和想法。
就針對討好者重要心理特徵「為別人著想」這一點,來具體說明「分清人際邊界」的建議做法。之所以選這個具體的點,一是因為這普遍存在於具有討好者的心裡,無論做什麼總是把「別人」放在首位,他人會怎麼想?怎麼看?怎麼說?因為太為別人著想,不論是誰的責任,都把事情往自己的身上攬,然後忽略自己、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筋疲力盡,卻循環不止,不能自拔。二是因為這一點對討好者的心理危害太大,「為別人著想」就像一根「緊箍咒」,讓討好者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為別人著想」的根本原因是,內心缺乏清楚的人際邊界,說通俗點,就是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把別人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所以「有求必應」;把別人的責任都當成自己的責任,凡事「都是我的錯」。與此同時,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我」消失了,只一味包容、順應別人,一味為別人著想。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心裡劃一條清楚的界線:邊界內的,與我有關,我負責;邊界外的,與我無關,我不用理會。那麼,如何劃分這條界線呢?只需把握這麼幾點:
1. 區分是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
是自己的事,義不容辭去做;是別人的事,根據主觀意願,不想做就堅決不做。舉個例子:快下班了,同事說:「哎呀,這文件還沒處理完。」討好者聽後,按照舊有邏輯一定會這樣想:同事工作沒做完,他一定很著急。如果我不幫他,他一定要加班了;我不幫他,他會生氣;我們以後的關係一定會受到破壞⋯⋯
一連串的設想都在為那個同事著想,然後就像自己沒完成工作一樣,義無反顧地去幫他了。可這樣做的結果是,下次同事的工作沒完成,同事還會找他幫忙,從此就真變成了自己的事,這就是缺乏「人際邊界」。
一樣的情境,同樣還是聽到同事那句「文件沒處理完」的話,我們換個思維模式:同事工作沒做完,這是他自己的事;他很著急,這是他正常的反應,工作做不完當然著急;他加班也是應該的,工作是他自己的; 我不幫他,因為他工作沒做完是他自己的責任 ,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我們以後的關係如何,跟我幫不幫他這件事毫無關係 ⋯⋯這才是健康的關注我自己、也能正確看待別人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人際邊界分明」的思維模式。
2. 區分是自己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
是自己的責任,毫不遲疑承擔;不是自己的責任,一定不替別人背黑鍋。 伴侶說,我為了你放棄了喜歡的工作,你一定得對我好。於是我們心懷歉疚、感恩,把「對他好」當成自己的責任,他稍微不如意、不高興,我們會自責,並接受他的譴責。為什麼不想一想:他放棄工作,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綁架你的感情。
小時候,父母吵架,媽媽哭著對我們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爸離婚了。」於是,爸媽一吵架,媽媽一哭,我們就內疚不已,覺得都是因為我們,才讓媽媽如此痛苦。為什麼不想一想:他們不離婚,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他們吵架,也完全與我們無關。我們沒有理由為他們的幸福負責,沒有理由為他們的痛苦背上包袱。
我們和同事一起出去辦事,同事的手機丟了,我們在心裡自責:哎呀,我要是留意一點,機靈一點,就能發現小偷,同事的手機就不會丟了。然後,我們覺得對不起同事,覺得他手機丟了,我們也是有責任的。為什麼不問一問自己:我們有責任幫同事看護好他的私人財產嗎?我們要為他丟失東西負責任嗎?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迎合別人還是接納真實的自我,是順從別人還是守護自己的內心,是敏感於別人的目光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面對諸多選擇時,我們多問問自己:此時在我們的心裡,邊界在哪裡?哪裡是我,哪裡是別人?問清楚之後,堅定地對自己說一句:這和我沒關係。如此即可。
找自己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呈現真實且不完美的自己時,真正的歸屬才會產生。」TED 千萬人氣講者:7 個字母讓內心平靜
【被讚賞時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臨床心理學博士解析「冒牌者症候群」的心理陷阱
【一針見血】因焦慮而不停「討好」?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你的好,他不一定想要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為什麼我們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挖空心思忍讓、強顏歡笑配合;「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由方舟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