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一下 today: 從《誰是被害者》看人生:失意的人需要的不是「想開一點」,而是被接住的感覺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從《誰是被害者》看人生:失意的人需要的不是「想開一點」,而是被接住的感覺



圖片來源:《誰是被害者》劇照

誰 想要找到我
多麼希望 擁有一個你
讓我值得存在

近期熱門的 Netflix 原創影集《誰是被害者》使用李友廷創作的成名曲《誰》當作片尾曲,歌詞恰如其分點中了這部劇的核心概念,也是你我都曾思考過的問題: 我的存在值不值得?

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寂寞

此劇以一樁溶屍案開場,被害者一開始被認為是一位過氣的中年女歌手蘇可芸(丁寧 飾),她死的時間點,正是她的復出專輯發行之後。然而,經過於鑑識組工作的男主角方毅任(張孝全 飾)與其同仁的調查比對,才發現這具屍體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位名為游誠皓(黃河 飾),一直夢想能成為女性的少年。

因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傾向,他一路上飽受霸凌、歧視,也因此和家人決裂,認為自己沒有容身之地的游誠皓最後選擇扮演蘇可芸的身份自盡。

離奇的是不久後,曾被認為是溶屍案受害者的蘇可芸,被發現在一棟正在建蓋的大樓內自焚而亡。

圖片來源:《誰是被害者》劇照

之後,這樁案件一環接著一環,後續接續死亡的有因過勞而罹患癌症的房仲業務張聰健、被弟弟冒用身份的盲人木雕藝術家莊秉榮、年輕時殺了人但活在懊悔中的前科犯劉光勇。最後一位自殺者江曉孟,活在媽媽死去和爸爸缺席的悲痛中,而那位爸爸正是男主角方毅任。

這些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他們都是社會中相對來說較底層或較邊緣的族群。

即使殘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主流圈圈之外的族群,要生活的安然自得,甚至活出自我價值,必須比平常人花費更多的努力。例如,蘇可芸是在歌壇不被重視的女明星,游誠皓是易受歧視的跨性別者,莊秉榮是身心障礙者、張聰建是無力對抗大鯨魚的小蝦米,男主角方毅任也因為亞斯伯格症受過不少異樣眼光。

圖片來源:《誰是被害者》劇照

二是他們生前都有想完成的遺願,有的人想藉由自己的死亡讓大眾看到光環之下的不公不義;有的人想離開容不下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想藉由自己的死為過去犯下的錯誤贖罪。

這些失意的人,也許都曾聽過許多鼓勵的話:「你要想開一點」、「人要知足」、「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這沒那麼嚴重啦」,但比起這些,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被好好地理解和傾聽。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說,若一個人充分地被給予這三個要素: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懷、同理,那他心中積極的一面終會展現出來,就像被放在陰暗地下室的馬鈴薯,會朝向窗邊的陽光發芽一樣。

劇中因為後悔而自殺多次未遂的劉光勇,雖然最終仍被殺害,但在妻子堅定不移的關愛下,他堅定如石的自殺意志還是被動搖了。

「世人記得的他只是在他犯錯的那瞬間,但我記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體貼與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樣子。」

圖片來源:《誰是被害者》劇照

如果活得很痛苦,可以選擇死亡嗎?

自殺一直被認為是禁忌話題,因生活上的痛苦而自行選擇死亡的人,多被認為是傻的、不負責任的、懦弱的,

「無論多麼痛苦,都要振作起來,努力活下去。」這似乎是主流的共識。

女主角徐海茵(許瑋甯 飾)正是這一派論點的代表,她對已故的父親懷恨在心,不諒解為何父親曾經想要帶著全家人一走了之。

相反地,這樁連環自殺案的主謀李雅均(林心如 飾)卻認為,死亡也可以是一種善意的選擇,有時候一個人死比一個人的活能帶來更大的意義,因此她選擇幫助想死但沒有勇氣的人自殺。

圖片來源:《誰是被害者》劇照

在最後一集兩人針對這個問題辯論著,「這些人需要的不是死亡的勇氣,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徐海茵用這句話大力地反駁李雅均。

如果當初那些人選擇活下去,會不會最終也能看到期待的事情發生呢?如果那些人選擇死亡,會不會因此錯過發生在未來的美好時刻呢?

這部劇最後並沒有給這道辯論題一個標準答案,反而是提供很多角度供我們思考,理解自殺這個行為背後,有什麼更複雜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徐海茵在這樁自殺案後,雖然仍舊不認同父親的作法,但最後釋懷了許多。

面對生活得很痛苦,甚至有死亡念頭的親友,更有同理心的作法,也許不是叫他們想開一點,或是叫他們趕快振作起來,而是像劉光勇的妻子一樣,不帶批判地給予陪伴和關愛,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一個人,也讓他知道他的存在有著無可取代的意義。

被找到、被接住的感覺,是一股很強大的生存力量。這也許是為何《誰是被害者》以「傘」為最後一集命名。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環狀線」景點特蒐,存起來疫情過後慢慢玩 >> 點入搭乘


【大馬&新加坡最漂亮正妹】你Follow了嗎?